从李镇西来看《致老师》
最近读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一书,被李老师安利了一波专业成长书。昨天刚在他的文中看到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今天又在他的文章中看到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前者自己很久之前有读过一些,而朱老师的这本完全没读过。但读着李老师的读后随笔,对此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这本书具体解答了很多一线普通老师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
比如说如何学会思考?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如何写论文?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如何同时成为好老师和好妈妈?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学会交往才会受人欢迎?这些所有的问题,都是一线老师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原书并没有读,所以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只通过李镇西老师在他一篇《“诲人不倦”的朱老师》文中习得了部分文章的精髓。等他日读了此书,必来写写自己的感想。站在一线老师的位置上去思考,写一线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这样的专家,这样的教授,是真真正正从教师的实际问题出发的,并想办法解决的实用主义者。
文中有许多具有思考深度与思想魅力的金句。例如:朱老师说,如何开启自己的奋进之路呢?首先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开始。可以记录自己的课堂,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记录学生的个案对学生个案来进行诊断分析并进行改进探索等等。当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些材料积累的多了,就能够发现教育的规律。善于实践,善于积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这和镇西老师一直提倡的,4个不停成长经历十分相似:不停实践,不停思考,不停阅读,不听写作。仔细想想,这也算一种影响吧。镇西老师本来就是朱老师的学生呀!
朱老师在他的《教育的使命中》曾写道: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应该是我们的教育使命。孩子的发展是多面性的,我们不能只用单一的固化的思维,去评价这个孩子。现实中新教育的改革,早已改去了一切唯分数论的标准,只是部分老师还沉浸在分数至上的准则中。班级里总有那些在学习上不是那么出彩的孩子,但在这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校园的学习只占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孩子的一生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善于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他们,却发现他们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并大声的鼓励他们,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每一个积极向上、热情努力的孩子,都值得我们去表扬。
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
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太忙,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内卷。我觉得,学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十分重要。最近正在使用一款非常好用的APP,叫嘀嗒清单。我每天把自己一天需要做的,工作上、生活上、以及自己专业成长上的各种事情,进行一个大致的先后顺序的罗列。然后利用滴答清单中的四象限时间管理法,进行合理分配。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放在第一象限,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太重要,也不是那么太紧急的事情,可以放到第四象限。每天就手头上的事情,着力从第一象限,逐次向第四象限有序进行推进。
工作、生活、学习,三者互不影响却又彼此融合。同时学会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完成很多的事情。对于朱老师所说的,同一个职业,8个小时内的生活都相差无几,8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却在预言着未来。真正的人生往往是由业余时间所决定的。人是有惰性的动物,大脑对于文字类的信息接收,总需要进行再次加工,才能形成思维反馈内化。而对于那些图片声音类的信息处理,相对来说简单的多。所以抖音才会那么火。在我的手机里,这款APP总是下了卸,卸了下。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决定要走自己培养自己的道路,就一定要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
如果一位老师抓住了每一天的生活,关注了每一个教室里的每一个日子,让每一天都值得孩子们记住,他就能创造教育的传奇,就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所以珍惜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用心过好每一天,是教师幸福感形成的重要途径。
人生百态,酸甜苦辣。并非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让人记住,都能让人感到幸福。所以朱老师说了“如果我们能”这个假设,所以每一位的“名师”的形成,都是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去努力吧,在这条路上前行下去,同伴很多,不为名誉,但求内心心安理得,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