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在世的时候,我妈一直没有原谅他。
她一直都认定是我爹害死了我的小弟。小弟是死在我妈背脊上的,小弟夭折的时候还不满三岁。
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凌晨,当我妈背着烫如火球的弟弟,心急火燎、六神无主地奔跑在山路上去看病的时候,我爹正在邻县的一个村子里跳脚!
我爹那时候是去亲戚家帮厨,亲戚家讨媳妇。媳妇讨回来后,大家就在青棚下整夜跳脚——经过了“文化革命”,破过了“四旧”,连村庙都被扒掉,菩萨都被砸碎的年代,乡村还能保留民族歌舞,我一直很怀疑。前几天,我在牟定参加“左脚舞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学提升培训班”,赵老师说了他们村子的一件往事:七六年主席去世的时候,乡村信息闭塞,不知道伟人逝世,村里的青年男女还在田坝里跳脚,就被民兵逮住,赶进公房里关了一夜。
想起翻短视频的时候,刷到牟定一个做“彝弦”匠人的视频,他展示了他爹的一抱老龙头弦子:龙头上立有一对一红一绿的绒线球,弦子正面中间镶一个小团镜,两边雕了一对盘龙。看到弦子背面有“一首诗”,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把它截屏下来了:
为花死为花活,为花死在花树脚;人在生前风流过,今后做鬼也风流。落款是,中屯醉弦厂厂长:风流醉侠刘显周。这位老前辈不仅“诗言志”,而且还加了两句横批,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跳要跳到裤子脱,玩要玩到日头落!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个视频还配有一个曲子,一个女声幽怨地唱到:草也无肥一寸高哎,嫁人莫嫁酒醉包,牟定姚安都出名啊,小郎呀,就是显周酒醉包。
有一句左脚调是这样唱的:不吃羊肉羊膻臭,不吃狗肉背烂名。这位老前辈好像对自己的“浪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倒有点唐伯虎的风流倜傥范,如果刘大爹有点文墨,应该也会吟一首《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嘿嘿!嘿嘿!
不仅刘老前辈如此,他儿子小刘老表也以老爸的人生为荣,他在短视频说明里写道:这首四句雀(为花死为花活)是刘显周自己写的,同样是他的人生。醉弦厂,醉侠,我爸,我们是父子,是兄弟,是老师,同样是师傅(老师和师傅不一样吗),把我爸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彝弦传承下去这才是我该做的!
吼吼!吼吼!
有其父必有其子。不过,小刘把老刘的人生态度提升到“精神传承”的高度倒有点正能量的意思了。
如今制作“弦子”这种彝族乐器的民间艺人是越来越多了,特别是牟定县有了很多“非遗传承人”,老刘师傅也是其中之一吧。
“弦子”,在“快手”上被很多年轻人戏称为“泡妞神器”。
这个“泡妞神器”也很有意思:“泡”,慢慢的,如,“泡茶”——慢慢注水,茶叶浸润,茶汤析出,充分混合,滋味浓郁,唇齿生香。“泡妞”如泡茶,也是极“磨性子”的一件苦差事和乐事。其实“弦子”一直就是我们彝族乡村的“泡妞神器”——在老古老辈,几代传下来的风俗,我们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男女谈恋爱,男方背一个乐器,女方挎一个荷包,这好像是“标配”。“吹拉弹唱”,一般是小伙子“吹拉弹”,小姑娘“唱”,也有小伙子“吹”的:大山什么多,树多;树上什么多,当然是叶子多——扯下一片叶子就可以清清脆脆婉婉转转有情有义风情万种地吹一调!当然,也有女方“吹拉弹”的,我记忆中极少,也可能是原来那个时代信息闭塞,看不到。现在进入“短视频”时代,在各个“短视频”平台上,我都看到过有彝族女子拉二胡、吹笛子的。弹弦子的也有,以前看过一个视频,一对女子一人抱一抱弦子,她们一边弹弦子,一边唱调子,一个女子脸盘子圆润,额头丰满,红唇含笑;一个女子脸细长,棱角分明,唇薄高冷。在评论区就有很多网友评论:哇,小姐姐多酷啊!小姐姐带带我!小姐姐,我要认识你!
这次在牟定左脚舞培训班上,我们去餐馆吃饭,一进门,前台上老板娘抬起头来,笑吟吟的——这不就是被网友们称为“弹弦子小姐姐”的其中一位嘛。
嘿,真是“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梦想能照进现实,虚拟能看见真实。
我翻出朋友转发的那一段视频给她看,她说那是很多年前的视频了——红唇含笑是她,薄唇高冷是她表姐。
弹弦子的是“漂亮小姐姐”,所以才让人眼前一亮,才被网友追捧。
“吹拉弹”一般是男子的专利,在我小的时候,在乡村里就没有见过女子舞弄乐器的。在我们彝族最早反映“打跳”的壁画——清朝乾隆年间巍山巍宝山的《松下踏歌图》里,也是男人吹芦笙、吹笛子、弹月琴,男女混杂团圆起舞。
《松下踏歌图》也叫《彝族踏歌图》,是最早幸存的表现彝族舞蹈的壁画,可以想象,两百多年前,我们的先民聚在彝族村寨旁,在山岗上,当皎洁的月光从松林间倾泻下来的时候,彝族男女们随着芦笙的曲调,俯仰起落,边歌边舞,边唱边跳。
少数民族歌舞,是乐、舞、歌的融合,就像“左脚舞”,本来就是民间歌舞,是劳作间的调剂,是快乐悲伤时的宣泄。古时候,彝族先民们住在高山深箐里,交通是羊肠小路,整日里是以豺狼虎豹为邻,自然就通讯不畅,出行不便。反映在彝族歌舞上,体现出来的就是曲调单一,舞步单调,歌词浅显。现在的“左脚舞”,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改良,在曲、歌、舞上都有一些创新,但总体上还是显得比较粗糙。
其实我们云南的很多山歌小调,被一些艺术家改良演唱以后变成了名曲,全国传唱,经久不衰:像《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弥渡山歌》(山对山来岩对岩)、《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云南临沧永德的民歌小调,也很有特色,永德民歌是一边弹三弦,一边唱和跳。永德民歌,唱是特色,跳只是辅助,感觉只是随着节奏在摇,但是歌词极美,而且丰富。永德有一对夫妻,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拥有十多万粉丝,他们拍了一百八十多个短视频,而且唱词大多不重复,很多歌词直白通俗,但又韵味十足,完全是少数民族的特色,不是文人能创作得出来的,像这一曲《想郞调》的唱词:天上孤单小月亮,地下孤单妹一人,月亮孤单星陪伴,小妹孤单无人陪;笑脸拿出人前去,可怜藏在人后头,苦中才往笑中过,泪水才往肚中落;想起想起气阴阴,好比刀子戳我心,日子过到牛角尖,牛角弯转到哪天;叫个天来天不应,叫个地来地不灵,问破老天问破地,咋会过成这种命!
云南、贵州、广西多山,各民族散居在大山之中,这样就形成了民族众多,风俗各异的民族多样性。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交流很少,文化融合比较缓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识文断字的很少,像我们彝族,只有祭师“毕摩”“朵西”才算是有点文墨的人,他们以特殊的身份传承了彝族的文化和礼仪。
彝族祭师通过在葬礼上诵《指路经》,在火塘边“讲古”念《梅葛》等创世神话传承了彝族文化。彝族文化传承还有一条线,就是彝族的歌舞小调,大家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即兴的歌之舞之,通过娱乐的形式无意中传承了彝族的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牟定左脚舞培训座谈会上,大家也探讨过左脚舞的起源,认为左脚舞的故乡应该是整个楚雄州才对,因为虽然各地的左脚舞在曲调、跳法有所变化,但是全州各县都在跳左脚舞。但从康熙年间的《定远县志》记载,牟定三月会跳左脚舞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至晚,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夷曲……环围堕左脚,至更余方散。”
从“男女百余人”的记载看,康熙年间这个跳左脚舞的规模也是够大的,当然,牟定县在2009年甚至还组织过“万人左脚舞”表演,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从上百人,甚至上万人可以一起打跳,说明左脚舞舞蹈动作简单,一般都是跳直脚,甩脚,像一些复杂一点的翻身、赶脚、合脚、穿花,只是一些点缀,在特殊场合才跳。
左脚舞的调子也简单,像比较出名的《高山顶上茶花开》、《敬酒歌》就三四句歌词,其他都用“阿里啰”代替了。比较长一点的,比如《三月麦子青》《小郎合心妹合意》《青菜心白菜心》《月亮团圆等十五》等,也就五六句歌词。
原来看过一名记者采访牟定“非遗传承人”王光金的文章,记者在听了王光金即兴弹唱的调子以后,发了一段感慨:跳左脚舞时候唱的歌,旋律简单,容易上口;歌词通俗易懂,方便即兴创作,所以左脚舞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很强。
左脚舞因为旋律简单,花样少,才能上百人、上万人一起跳;又因为可以即兴创作,才形成了各具特色、地域鲜明、时代特征明显的小调歌词:像“三月麦子青,四月麦子黄,小郎参军走是要走啰”,听楚雄州文联李主席说,这一曲调子反映的是八十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我国春季征兵的情景。像网络上被捧为“神曲”的《老司机等等我》,那纯粹就是恶搞,是低俗的改编,听说原曲调是来源于反映牟定赶“三月街”的:三月街,三月街,好是好玩呢。
左脚舞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就只能“传承”而不能“创作”。但是,左脚舞要能传承下去,又要不断创新,翻新花样,与时俱进,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才能代代传承。
前几天“元谋县左脚舞刺绣协会”在元谋凤凰湖拍摄左脚舞专辑,拍摄之前开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杨会长介绍说,他们专辑里的曲调、唱词大部分是杨会长的媳妇即兴哼唱,创作出来,再教会成员一起唱。我看了他们原来录的视频,歌词非常直白,生活气息浓郁。杨会长邀请我和文化馆的祁加福老师致辞,关于左脚舞的传承,我说了四点愿望:服装要时装化,让年轻人喜欢;歌词既要生活化,但要认真打磨,多出“网红调”;要借助各种短视频平台,培养“网红”;要转变观念,要带自己的姑娘儿子孙子孙女一起跳、一起玩;
一曲左脚舞“网红调”这样唱:如花似玉美如画,那年才十八,二十出头就成家,心里只有他,不准出门不准跳脚心头不滑刷,小妹在家不是做饭就是领娃娃,小妹在家天天盼着小哥早回家。
还有一曲“网红调”:前三十年遇着你,小哥喜欢你,后三十年遇着你,小妹爱上你,可惜我俩没缘分不得做一家,今晚遇着小阿哥,小哥成家了。
其实,这样的“网红调”,就像八十年代的《三月麦子青四月麦子黄》,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今的农村,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儿童,还有刚结婚生子,娃娃甩不脱的小媳妇。“如花似玉美如画”,就是这样的“小怨妇”,“后三十年遇着你”,可能就是在异乡城市打工又遇到的初恋情人。
如今网络上,传播着一群“深圳楚雄帮”,他们平时在深圳的各个工厂上班,周末就聚在餐馆、或者广场上,弹着弦子,拉着二胡,穿着民族服装,“如花似玉美如画”地招摇,“今晚我们一起干酒醉”地狂放,通过短视频传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网红”。
像牟定的“脚神”、“梅宝呐”、“彝族小伙李文平”,大姚的“小妖精海菲”,南华的“彝族轸轸”,这些跳左脚舞的彝族“网红”们,刚刚十七八、二十岁出头,正是“如花似玉美如画”的年纪,他们形象佳,能上镜,唱得好,跳得好,圈粉无数!
如今的左脚舞,不是在明月松林里,不是在村子里的跳脚场上,而是在城市的缝隙里生长着,在虚拟的网络上传播着。我们彝家人,老一辈一茬一茬地消失了,年轻人又一茬一茬的长起来,三百年前彝族先民们跳的左脚舞,和三百年后彝族年轻人跳的左脚舞,有些曲调可能还是一样的,但哼唱的内容已经是全新的了。
左脚舞到底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什么东西呢?
我们为什么一辈又一辈地喜欢跳左脚舞呢?
我们喜欢跳脚,“喜喜欢欢又来啰,欢欢喜喜又来啰,水淌烂皮柴,淌去又淌回”;我们仅仅喜欢跳脚,不惜“不吃羊肉羊膻臭,不吃狗肉背烂名”;我们是这样爱玩呢妹爱玩呢哥,竟敢“夜深人静把你领出去,天亮寅时把你送回家。”
“为花死为花活,为花死在花树脚;人在生前风流过,今后做鬼也风流。”——我们那位做“彝弦”的老前辈,为什么这样“明目张胆”?
我们小时候的跌脚调劝我们:“爱玩”要趁早!——十七八岁正当时,三十老几事头多。
但是,“爱玩”的我爹却内疚了一辈子。
我妈原来一直说她这一生命不好,言外之意就是她没有嫁对人。
她经常说,姑娘就是荞籽命,落到肥地她会廋,落到廋地她会肥。我妈在五十岁以前,一说起我那夭折的弟弟就经常以泪洗面,她在跟我爹吵架的时候,说到伤心处甚至还大声嚎啕,她哭诉:白白胖胖的一个儿子呐,我出门的时候,他在“背兜”里,双脚还一直拍着我的腿,回来的时候,娃娃就没有了,背着轻飘飘的背兜,我是走一步,看一眼,看一眼,哭一场。
我妈说,算命先生帮我算过了,我活不过五十三!她说这都是你爹气的。——有很多年,我妈像祥林嫂一样逢人就哭诉,弄得村子里面的人都很烦。那个时候,我爹就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如今我妈已经七十岁了,除了有点腰椎间盘突出之外,身体很好。她现在吃素,念阿弥陀佛。
前几个月,农村进行殡葬改革,政府发了补贴了以后,把棺材集中拆卸销毁。我妈的寿木是我爹在世的时候就一起置办好的,我爹不在的时候,我妈还吩咐在我爹的坟墓旁把她的墓碑刻好,把下葬的位置留好,等她过世的时候和我爹一起合葬。
我妈的寿木被村干部抬出去销毁的时候,我不在旁边,我问在家的兄弟,我妈有什么反应。我弟说,没什么反应啊,政策就这样。“那没有什么伤心啊、流泪啊之类的反应?”他说:没有。
我妈现在喜欢清静,喜欢在村子里和她一起长大的姐妹们聊天,她说住不惯城市的高楼,闻不得汽车的味道,不肯住到县城来。
有一次我问我妈,你还恨我爹吗?她轻描淡写地说,有什么恨的呢,人都不在了,那个时候我们年轻,都不懂事。
我妈后来说,我看上你爹还不是因为你爹爱玩爱跳,他弦子弹得好,调子唱得好,他读过高小,有文化,有本事,二十多岁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生产队的队长。
我爹在的时候,他们吵吵闹闹,我爹不在了,按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她与自己和解了。
人间多少事,看轻了,就看开了。
人生天地间,一须臾而已。
想起前几年去少林寺,在嵩山地质公园,记载地质演变是以“亿年”为单位,比如大约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距今18亿年的“中岳运动”,距今5亿年的“少林运动”,每一场地壳运动,都是大地隆起,露出海平面,又落下去,沉入大海,又被挤压抬高,再次隆出地面……如此反反复复几十亿年,才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
老子说“天长地久”,但是,天长地久也有尽时;我们形容美好总是“昙花一现”,我们说生命短暂是“浮游”,佛说,一切都是无常,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我们彝族的先民们,在的地方是高山深箐,住的地方是茅草屋土掌房,洪水猛兽经常夺人性命,闪电雷鸣时时摄人心魂,人生飘零如草芥,生命脆弱如尘土!——那个时候,人,能活几年:四十年?三十年?二十年?几年?
我们彝族被称做“火的民族”,我们热情奔放,我们淳朴好客,我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我们劝酒就是“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我们追求爱情就是“为花死为花活为花死在花树脚”,我们跳脚就是“跳要跳到裤子脱,玩要玩到日头落!”——我们彝族的情感表达方式:热情、直接、霸道。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们彝族的祖先们千百年来在和险恶的环境抗争中,感受到了生命脆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形成了“活一天就要快乐一天,活一世就要快乐一世”的观念,表现在左脚舞的舞蹈上就是热烈奔放,表现在曲调上就是直截了当,表现在状态上就是“白天跳到太阳落,晚上跳到日头出!”
左脚舞,是我们彝族永不熄灭的火苗,它既能点亮火把,也能点燃心灯。彝族儿女们,像荞籽一样,不管是散落在多贫瘠的土地上,都能一茬茬地顽强生长。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有彝族儿女的地方,左脚调就会一辈一辈的传唱下去。
2020年12月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