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如此留意在它的台词上,让我频繁地按下暂停键,为的是只想好好地品品他、她、他们方才说的那句话,因为他们说的话不是普通的话,是诗。
说对白是诗,并非他们出口就是吟诵诗篇,而是在他们卑微如尘的社会身份中,他们说出来的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话却有着史诗般的真理,反而是那些权贵们,他们口吐的却是连糟粕都不如。
当每句对白都成了诗,那对白背后的隐喻,激发观众自主去探索、品赏、揣测的空间就无限大了。
《隐入尘烟》拍出了中国文艺片的新高度,拍出了一种新的电影风格,即用最简单的动作、话语来带出强大的隐喻。我为编剧的入心,演员的精湛,所有工作人员对明亮且纯洁的追求而感动。
《隐入尘烟》不像很多电影那样有很强烈的悬疑和大起大落的情节推动,主人公更不是男才女貌的搭配。现实中的演员海清是温柔贤惠、美丽大方的,饰演的女主人公贵英却是一位随时会失禁、生理有严重缺陷、让哥嫂放在窝棚里生活、无法享有作为一个人基本的尊严的大龄单身女青年。而男主人公有铁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龄,讨不到老婆,只会种庄稼,最好的朋友是家里的一头驴。
这样的两个人被所谓的正常人、成家立业的哥嫂们放到一起,他们便成了夫妻。
新婚的第一夜,贵英又尿床了,为了不把尿液蔓延到新婚的丈夫那边,她一宿都站在床边打盹。但是,丈夫有铁没有嫌弃她,为她洗尿湿的裤子,用驴子拉着她,他去哪里,她便去哪里。这个画面让我一度想起了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真爱需要什么条件?》,描述的那对阿富汗夫妻,女的患有精神疾病,男的用小推车推着她,他去哪里,她就去哪里,他们被当地人视为波斯历史上著名的眷侣“马季农和蕾莉”。我觉得有铁和贵英就是“中国版的马季农和蕾莉”。
这部电影塑造人物的手法不太依靠情节,情节其实没有什么能让观众渴望去揣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的牵引,或者说,它像一个没有情节的平常画面一样,只是在客观地捕捉一些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没有太大的冲突,却让人在这平常的画面中放下浮躁的心,去好好看一看尘土的模样。影片的名字《隐入尘烟》,就足以表达了这样一种基调,也撑得起影片背后巨大的隐喻和留白。
男主人公有铁,他的名字就如他本人那么卑微。他的大哥叫有金,二哥叫有银,而他叫有铁。命运就如这名字这样,大哥、二哥都能讨到老婆,都能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但他却连种地的种子和化肥都要赊账。但是,“铁”却有着另一种隐喻,虽然它不如金和银的价值高,他也没有金和银的富贵外表,但它始终是坚硬的。
坚硬即是坚强,他性格的坚强来自于他质朴、纯洁和接纳的心。电影中有非常非常多的细节来刻画有铁的质朴、纯洁和接纳,那些细节会让人心酸的同时也会让人感动,一个卑微如土的人,他的身上却彰显了人类最伟大的品质,这就是它的震撼之处。影片里用他的卑微来反衬出那些所谓的高贵。
他质朴,却从不埋怨现实,驴子啃了一棵玉米苗,他不会责备,说:“明年它就少吃一根苞谷咯。”
他心善,拆迁时大机器会把屋檐的燕子窝捅破,他跟拆迁的人说:“能再等两天吗?等燕子们出窝了再拆。”
他诚信,在自己做了那个决定之后,他把欠别人的钱、洋芋、鸡蛋一个不落地把它们归还。
他灵敏,在给死去的父母烧纸钱的时候,他还能闻到麦子抽穗的香气......
他如铁一般坚强,但是他的心不是铁,并不麻木和冷冰,反而是滚烫烫、柔软且善良的。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也可以说是影片中最为明显的情节线:
村里的富翁张有福病重在ICU等待供血者供血,但是他的血是RH阴性的熊猫血,国家的血库短缺,根本等不到国家的血库的救援。他的家人们回到村子里发动村民们去献血,但是村民中只有有铁一人的血是熊猫血。说得好听是“献”,接收的那家人却连声“谢谢”都没有,更不说还会有什么报酬。富翁的儿子买了两件衣服给贵英当是酬谢,但有铁最后还是在领苞谷时把那两件衣服的钱给算进去,少领了260斤以把衣服的钱还给他们。
献血这一情节算是整部影片中最为有力和沉重的人物刻画。我刚开始觉得有铁是内心善良,看不得自己的老乡就这么死去,所以就献了,直到有一幕他对富翁的儿子说:“把你欠村民们的租金、工钱都给结了吧。他们有些孩子要上学,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我才明白,他不仅不忍心看着富翁死去,还一心想着全村的人,想为他们讨回应有的辛苦钱。可是,村民们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贵英在某位村民家看电视时又失禁了,尿湿了人家的凳子,女主人用“瘟神”来辱骂她;有钱人马有文回村拆房子领拆迁费,把他们从自家废弃的房子里赶出来,他们得靠着双手一个一个地做泥砖,盖泥砖房;村民们看到贵英失足落水,却说一把没抓住,她就被水冲走了......
有铁用自己的血在默默地为村民们争取利益,而他们呢,在他们眼里,有铁的命好像不是命,可有可无。这一点是整个影片中最悲凉的。也是有铁在没有贵英之后,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看破红尘之中,他爬上那座沙山,眼前延绵不断的沙丘,数不尽的沙子,他决定隐入尘烟......
我觉得影片的名字有一种悲怆的唯美。是尘是烟,是人们所不留意的,不多去看一眼的,这样弱势的群体,卑微的人好像不曾来过世界一样。
他们不受人待见、得不到尊重、死去了也没有人知道。影片的结尾,很多人说看不懂,他的兄弟在领取有铁房子的拆迁费时还对别人说他搬去跟他们一起住了。其实想想也知道,他的死连那几头猪都不如,他们会把猪从猪圈里拉出来再拆迁房子,因为猪还可以卖钱,可我们看不到他们如何处理尸体。这个结尾可以说是一种无声胜有声。但它也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才能读懂其中真意。
当推土机把有铁和贵英辛辛苦苦,一砖一瓦不知耗费多少个日日夜夜而盖起来的房子毁于一两分钟之时,再次看到人性的冷漠。但是,有铁和贵英他们真的是如此卑微而没有任何自我意识和智慧的人吗?
不,远远不是,反而他们才是拥有智慧和最纯粹的自我意识。
他们会在耕种时、游戏时、睡觉时、闲聊时说出一些质朴却又是大道至简的话语,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部影片的每一句台词都是诗,每一句话都隐藏着深刻的隐喻。
有铁在种麦子的时候说: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
对啄它的麻雀儿,麦子能说个啥,
对磨,麦子能说个啥,
被当成种子,麦子能说个啥......
贵英说她们村有个疯子,疯子也说同样的话。有铁说,他知道那个疯子,小时候还和小伙伴取笑他,被老师制止,老师还给疯子馍馍吃。
贵英听到两眼发亮,说,她也给过疯子馍馍吃,还被哥嫂毒打了一顿。贵英那一刻大概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做错,这个细节能看出像麦子这样不能说个啥的人群,他们本着自己的良知来做事,他们却遭到大众的唾弃的时候,他们自己都不明白这个世界到底什么是黑,什么是白。这就是悲哀。
有铁说,现在有一半身体在土里了,才有一丝丝明白疯子说的话。
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镜头,人物平静的表情、简单的动作就道出了它背后所映射的如此丰富的哲学性思想,这就是这部片子的过人之处,也可以说,影片大部分的塑造都透过肢体语言来达成的,特别是海清演的贵英。
海清的面容不说是素颜了,还特意丑化到贴近贵英的人物形象。失禁、手抖、佝偻、邋遢......我认为这是海清演绎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她真的走进了人物,从心的贴近到肢体语言的诠释,这才是一个演员的最高境界。
如果人们还停留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上,还停留在男才女貌的搭配上,那他们无法理解这部片子背后伟大的隐喻部分。当我们透过人物的对白、简单的动作,发现这种大道至简的表达方式时,让人动容,让人惊叹。有铁说的这段话,贵英说她村里的疯子也是这么说的,这里也隐藏着一个强大的讽刺——说出真理的人往往被视为疯子。
这段对白中所隐藏着的寓意,麦子作为一个隐喻的元素来描述像有铁这样的人,生来就是成为这样的人,是麦子就是麦子,是有铁就是有铁,是贵英就是贵英,他们无从选择。而面对他人的看不起和侮辱,他们能做什么呢?他们做不了什么,命运好像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们是镰刀对应的麦子,任人宰割;
他们是麻雀对应的麦子;任人嗜血;
他们是磨对应的麦子,任人碾轧;
他们是种子对应的麦子;听天由命......
在影片里,还有很多很多类似诗的对白,有铁说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上天告诉世人的真理,可他的声音微乎其微,没有人会聆听,除了星星、月亮和贵英。那卑微的人之间有没有爱呢?
那肯定是有的,而且还会羡煞旁人,这就是为什么我把他们描述为“中国版的马季农与蕾莉”的原因。
村里的妇女们看着有铁对贵英那般有情有义,她们都眼红了,回头埋怨自己的丈夫们,说,看看人家,我们哪有人爱?
是的,命运给了贵英那样的出身,实质无可奈何,可命运又给了贵英有铁,让村里的妇女都为之感叹:自己虽健康,虽不至于住在窝棚,可她们得不到像有铁对贵英这样的爱。
他会用麦粒在她的虎口处印下一颗梅花印子,说:给你印个记号,就不怕走丢了;
他会用点灯加热的方法在纸箱里孵小鸡,说:电抱鸡娃子没有妈妈,他们第一眼看见谁,谁就是它们的妈妈;
他会在屋顶睡觉时用布带把她栓在自己的裤腰上,说:村口的婆娘们说我对你好,恨不得把你栓在裤腰上,那我就把你栓着,万一睡着了你滚下去......
卑微的人,他们之间的爱是实实在在的,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之间没有距离,他们像两个纯洁的孩子,了解和接纳彼此的卑微,照看和呵护着彼此。因此,当其中一个离开了,另一个感觉在世上再也无知己,再也无人可诉说,再也没有耳朵可倾听。
他站在高高的沙山上,瞭望着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没有人知道他做了那个决定,就如除了贵英,没有人珍惜过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而只有那头驴,它久久不肯离去。
他训斥着它:“真是贱骨头,任人使唤一辈子了,还不够吗?现在放了你,你还不知道跑!”
其实,驴儿哪是不知道跑啊,是驴儿这样的牲畜也比某些人有情义啊!
最后,他吃了最后一枚鸡蛋,在她的遗照前睡下。推土机把泥屋掀翻了,他成为了尘,成为了烟。与贵英,凭着两人在虎口上烙下的梅花印子,他们会在天堂里找到彼此,把未说完的话说完,把对方呵护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