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契诃夫曾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他塑造了一个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恐惧变革,跟不上时代,阻碍社会变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别里科夫代表的是俄国沙皇时代一个生活在套子里的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给自己造了一个最大最坚实的套子,殊不知封建愚昧的思想却一点点将他毒害吞噬,他的生活亦如他的思想般不见天日。
周围的人都不想和别里科夫一起,在他身边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更有甚者,他并非靠暴力或是威逼,便牢牢地给众人带来精神上的压抑。他本人对自己陷在套子里和影响他人的行为毫不自知,他活成了固步自封、阻碍时代发展的行尸走肉。
我们在契诃夫对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中看到,在那个可悲的时代里,一个生活在套子中的平庸之辈的可悲。但看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1.在现今的社会,难道就没有生活在狭隘思维中的套中人?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同样也困在自己思维的局限里,不愿面对自身和世间的种种变化,只愿意看到自己看见的和愿意相信的事物,在狭隘思维的盒子里,把自己封闭,让自己陷入盲目?
3.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是否对别人的建议和指责非常抵触,不认为自己工作和生活中存在问题,认为别人才是问题所在,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身上存在问题?
4.那么,是不是有许多来源于自我的深层次思维认知,仅只是一种自欺欺人或是自我辩解?
诚然,在当今这个思维不断迭代的社会,人们的思维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慢慢从存量思维的局限,转向重新创造自我的增量思维,因为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的进步。
但是尽管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还是持续地受着固有观念的束缚,如陷在旧观念里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一样,无法摒弃僵化的思维观念,只固执地用自己的逻辑,来判断这个世界或是他人的行为。甚至用自身狭隘的思想和行为,挟制着他人的精神,以致于扭曲了内心和看待外在世界的视角,看不清真实的内在与外面的世界。
当看完美国亚宾泽协会所编著的《别找替罪羊》这本书后,我才从文章的层层剖析中理解到,原来我们大多数人都陷在自欺欺人、自我背叛、自我辩解的思维盒子里而不自知。
每个人在人生中是否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
1.工作中低效沟通导致同事失和和工作无法推进、对家人关心体谅不够、因沟通不畅以致家庭关系紧张……这些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是否都源于“自我欺骗”、“自我背叛”、“自我辩解”等思维模式的影响,而我们对此却浑然不觉。
2.我们是否也像套中人别里科夫一样,陷在一个固有的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里,限制着自己,又挟制着别人?在自欺欺人和自我背叛的盒子中,不能根本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问题,更不能找寻解决问题根源的最好改进方式,导致我们不能有效地跳出束缚我们的思维盒子,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3、如何找出最根源的错误认知,让我们能适时地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破解自我背叛、共谋、自我辩解等认知思维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呢?
这里引出了几个概念:自我欺骗、在盒子里、自我背叛、自我辩解、在盒子外……
要清楚认识“自我欺骗”这些被哲学家和潜心研究人文学的学者关注的概念,你肯定认为我们普通人没有必要去触及,但实际上,在你认为对我们无关痛痒的“自我欺骗”等固有思维,却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决定我们的人生。
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国亚宾泽协会所编著的《别找替罪羊》。这本书10年来雄踞管理类排行榜前列,被译为33多种语言,全球销量逾200万册。该书如教科书般,被作为谷歌、微软、波音、美国海军的员工必读手册,多年来书中的观念,有效地影响了众多企业的管理,对员工工作的指导和生活的良好疏导。是一本在你看完之后想推荐给同事、客户、朋友,甚至家人的书。
编著这本书的美国亚宾泽协会(Arbinger Institute)是一家学术底蕴深厚的管理培训与咨询公司,它由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心理学、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专家组成,曾成功帮助上百个组织减少人事问题,提高利润。
阅读《别找替罪羊》,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该书不是一本只跟我们讲述概念和举例说明的干货类书籍,而是通过新颖独特的视角,用一篇小说式的论说方式,让我们随着主人公汤姆·卡勒姆,在就职高层前和公司总裁一问一答层层展开的故事,对书中“自我欺骗”等一系列的概念和观点,通过叙述故事,了解陷入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里的人,是如何跳出盒子外更好地应对生活和解决问题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剖析主人公对待工作、生活和周围人重新审视的态度中,看到其在公司高层的导引下,思维观念的逐渐转变,尤其是在对自我剖析的深入中,主人公收获了个人成长、工作能力和领导力的提升、以及家庭生活的良好改善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别找替罪羊》中提出的概念:
一、什么是自欺欺人及思维盒子?
1、自我欺骗
书中是这样定义“自我欺骗”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用自己狭隘的视角,看见自己看见的和愿意相信的事物, 而对他人的建议和指责非常抵触,但却看不清自身缺点的行为被称为自我欺骗。
比如:你加入了一个挑战性很大的项目,其中不乏专业性的人士参与其中,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任务。为了这项意义深远的项目,你起早贪黑地投入了工作,克服了工作以及家庭的诸多困难,完成了你认为计划中该完成的项目任务。但是当在确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时候,由于你没有和团队的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忽略了有些项目细节方面的协同工作,导致最终你单方面辛苦完成的任务,合格率却差强人意的达到60%,最终影响了整个团队完成任务的进度。
你自己首先肯定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为这个项目付尽了心血,全身心地投入了项目。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也许团队中有些人目睹了你存在的问题,但却没有人提醒你进行修正;也许大家在项目讨论中没有及时与你沟通,导致你没有获取项目关键信息的输入;也许如果大家给你提出了建议改进了工作方式,那么你肯定会100%地完成目标任务。但问题是……
项目组最后还是针对你的错误,对你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团队中的其他人也指责你,没有尽全力地进行工作,并且还指出你在工作中,没能开放自己的思维,只顾自己单打独斗地完成分内工作,远离了团队,忽视了团队协作,而没有顾全大局的意识,拖累了整个团队项目任务的达成。
上述看不见自己行为存在问题,又对他人建议和指责非常抵触的行为就是自我欺骗。
2、什么叫在思维的盒子里?
这种被社会学家称为“自我欺骗”的思维局限,让我们把自己关在了盒子里。
“在盒子里”的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让自己持续性地盲目工作和采取无效行动。人一旦盲目,“自我欺骗”就让我们“在盒子里”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模糊了我们对他人和环境的判断,后续所采取的“解决方案”,都不能让我们做出明智且有效的决策。
比如:上述自认投入全部身心和精力完成任务的人,面对团队对他的责难非常的抵触,认为团队的人无视了自己对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代价。但是自己根本没发现是自身才是存在问题的人,是因为他的思维局限在“盒子”里。思维在“盒子”里的人,总是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关心自身多,并且没有把团队其他人当做协作和有需求的人来看待。
3、我们是怎样把自己关进“盒子”的?
我们用一个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描述:
当我们乘坐公交车、火车和飞机时,发现在后座,有人会把旁边闲置的位置,故意放上自己的东西,希望寻找位置的人没有看到空位,好让自己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这时这个人肯定认为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别人的都是次要的,没有必要为别人考虑。那么此时,他就这样困在了自己的盒子里。
而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却和他不一样。他把旁边空着的位置让给了寻找位置的人,这个让出座位的人,把别人看作和他自己一样有需求的人,他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别人和自己,而不是把别人当物体看待,这样他就在盒子外。
二、如何跳出“盒子”?
1.自我背叛和自我辩解
你在生活中是否会发现自己有以下的行为:
比如:当你在公司时,看到同事为某个方案冥思苦想的时候,你想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知他,但最终却没有帮助他;当你的同事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工作,而他家里正有紧急的事情要处理的时候,你想接下他的工作,但是却因为他身上的某些问题,让你觉得有理由直接下班回家置之不理。
当我们有时把别人看作和自己有期待、有恐惧,需要被理解被帮助的时候,我们在心里想要为别人做些什么时,但是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时,我们则产生了另一种行为——自我背叛。
这些当你感觉自己需要为别人做些什么,却最终什么也没有做的行为,就是自我背叛。
听来是否很真实地反映我们平时会发生的行为。但更为真实的是,为了给自己一种不帮助别人的理由和心理安慰,我们开始为自我背叛找借口,而同时,我们为寻找借口,开始放大别人的缺点,刻意忽略自己的缺点。
于是我们在“自我背叛”中,用扭曲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他人,我们还把“自我辩解”的想象带进自己的思维,找寻各种方式为自己开脱。当我们开始自我背叛的时候,就将一个良好的开端,推进了一个黑暗的盒子里。
故而,我们带着盒子生活在这个世界,自觉地、无意识地犯着各种错误而不自知。
2.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
《别找替罪羊》中说到:当你关注自己的需求时,你就在盒子里;当你同样也关注别人的需求时,或是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时,你已经在盒子外了。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除了发现自我欺骗是一个思维盒子之外,还在于告诉我们,如果只关注自己的狭隘思维,会影响我们自身的格局。更重要的是,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尽管有时会困在盒子里,或许永远都会或多或少地被困住,但我们的成功却源于时不时地跳出它的限制。
《别找替罪羊》在书中就指出:
⑴、当我们停止抗拒他人,就停止了自我背叛,也就从自我辩解的想法和感受中解放出来,这一刻我们就走出了“盒子”。
⑵、当我们能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把他人的需求看作和自己的一样的需求时,去做自己想并为此付出行动时,即使没有完美地做事,只要做到当下能做到的事情时,我们就走出了“盒子”。
⑶、当我们有时进入了盒子时,我们要学会尽力地跳出盒子,并努力让自己持续地呆在盒子外。
作者在《别找替罪羊》的最后写道:“走出盒子的办法永远都在我们眼前。”
总之,我们与其不断地被困在思维的盒子里,抱怨一切,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替罪羊,不如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和工作,解决自己内在存在的问题,改进和提高需改进的地方,真正地走出思维盒子。让我们用《别找替罪羊》一书的观念,开拓我们的思维视野,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定信念,增进亲人和同事的互信,让我们在新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