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都会听过或遇过以下场景:
《吕氏春秋·自知》中的“掩耳盗铃”故事中的小偷公想盗钟,天真地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
又或是“马谡失街亭”历史事件中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驻守街亭,并告诉他当道扎寨以拒魏军。结果马谡不听诸葛亮嘱托,不听王平劝阻,还是一定要上山扎寨,导致蜀军惨败,诸葛亮退守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又或者是我们特别有时间葛优躺沙发刷手机,却没有时间锻炼身体,还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什么喝口水都会胖?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这种持续性的盲目、从自己狭隘的视角中,不认为自己存在问题——一个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只看到自己看见的和愿意相信的事物,而且对他人的建议和批评非常抵触的态度,被社会学家称为‘自我欺骗’而在由美国亚宾泽协会所著的《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中叫‘在盒子里’。这本书通过汤姆的故事,阐述了“自我欺骗与思维盒子”的概念,“我们是如何进入盒子的,” “怎么被困在盒子里的,” “怎样跳出盒子”以及“如何持续待在盒子外’的过程,通过这些认知和方法从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解决不想解决的问题,提高仍需改进的地方。
本书作者美国亚宾泽协会是一家管理培训与咨询公司,由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心理学、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专家组成,曾帮助过谷歌、微软、波音、耐克、雀巢、美国海军等上百个知名企业,组织减少人事问题,提高利润。因此本书被译为33种语言,全球销量逾200万册,10年雄踞管理类排行榜前列,是真正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畅销书。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自我欺骗的思维盒子,那我们是怎么走进盒子呢?
01.怎么走进盒子的
举个例子,因为昨天晚上熬夜太晚,你早上没能按时起床,急匆匆赶公车上班,当你走进办公楼的电梯,门快关上的时候,看到有人从大厅跑向电梯。那一刻,你觉得你应该为他留住电梯。但是你没有,眼睁睁地看着电梯关上,最后的画面是他气喘吁吁地快跑,手臂扑向前方。为了给自己开脱,你会找借口说我不认识他,我要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前打卡,而且是他起床太晚,是他速度太慢,来安慰自己。这种心里觉得要为别人做些什么,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这种行为就叫作“自我背叛”。同时你会开始为自我背叛的行为找理由并用一种自以为正确,公正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事实上你看到的现实是扭曲的。因此,当你自我背叛时,你就进入了盒子。
那么,进入盒子以后,我们是如何困在里面而不自知呢?
02.怎么被困入盒子的
(1)把别人视为物体
在本书中,汤姆的上司巴德在搭乘飞机时无意中得知,此次飞行中有部分票并未售出,而他幸运的是找到了一个临窗的座位,它旁边的位置也是空的,为了让别人知道这个座位已占用,他把箱子放在了这个空位置上,并且一边看报纸,一边用余光观察周围的乘客是否关注他。
而在不久前,一次与妻子一起的飞行中,他们的座位没有连在一起。而此次飞机基本满员,想要把两个位置调在一起是有难度的,此时,一名手中拿着报纸的乘走向他们并动说明,她旁边的位置是空的,如果他们想在一起愿意与他们其中的一位换位置。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两个事例,就清晰的明白我们是如何把别人当成物体的。
(2)共谋——促使别人进入盒子
我们大多数人都带着盒子,处于自我防御的状态,做好随时用自我辩解反击批评的准备。如果此时因为某个项目上的失误,给公司带来损失,在盒子里你的上司责备你时,你会也进到盒子里,并且会反驳对你不恰当的批评。而此时你的上司更会变本加厉的责备你,你会更怨恨他。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在盒子里我们促使彼此出不恰当的行为,也都会为自我辩解,并且给予对方留在盒子里的理由,这种迫使他人进入盒子来回应的,就称为共谋。
(3)关注点有误——只关注自己,不关注目标
比如,在盒子里,你和同事需要共同完成公司的一个项目,为了让自己在项目中表现得更优秀,更突出,你刻意隐瞒了对另一个人有用的信息,而这又给对方也这样做的理由。由此带来的麻烦是
这种只关注自己,不关注目标结果的行为我们称为关注点有误。
本书中作者举了个细菌的例子来说明:别人被感染并不能证明我们自己是健康的。事实上,如果身边都是生病的人,自己被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在盒子里如此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那么该如何跳出盒子,获得提升呢?
03.如何跳出盒子
事实上,当你在思考要怎么走出盒子时,停止抗拒他人的时候你就出走了盒子。
原因是当你开始后悔做某件事的时候,同事,家人,朋友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平等的人,而不是物体,你也开始质疑了自己的优点,我是不是真的在盒子外面?有这些感想和思考时,你就已经走出了盒子。你也许很意外没想到如此简单,但这恰恰验证了作者在文中的表述走出盒子的办法永远都在我们眼前。”
现在,我们走出了盒子,问题的关键转变成我们该如何持续的待在盒子外面呢?
04.如何持续待在盒子外面
(1)更新认知——把别人当成人不意味增加义务和责任
在盒子外把别人当成有正常需求的人来看并不意味着我们担负许多义务和责任。它只意味着把别人看作与自己一样的人。我们只是放弃了对与我不同的人的偏见——比如种族,信仰和文化与我不同。一旦我们把他们看作人而不是物体,我们就没有那么多偏见,会更亦礼貌,也会更尊重他们。这些改变也不会给我们增加负担。
(2)不要试图变得完美,努力去做到最好
为了待在盒子外面,我们需要重视为别人做事的感觉,但是这不意味着那些我们觉得很好的事情每次都去做。如果这样做,我们只是想让别人知道我们体贴,值得信任。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不堪重负的原因---我们只是在像别人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当我们也无法像自己希望的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责备他们,也不需要为自己辩解,因为我们始终把他们当人看,即使我们无法马上用理想的方式帮助他们。我们也只需要做到当下我们能做到最好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的:
不要抱怨别人在盒子里,努力让留在盒子里
不要关注别人做的错事,关注你自己能做什么正确的事
不要担心别人是否会帮助你,关心自己是否能帮助别人
《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刻画,整本书就是一场谈话故事。但是它却通过“自我背叛”“自我辩解”“把别人当做人还是物”“共谋”等过程一步步帮我们找到“自欺欺人思维盒子”的真相。最重要的是通过它能故而我们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比如,个人成长和自我展,领导力和团队合作,冲突调节,责任转换,招聘选拔和测试。书中都给出了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如果你也想走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自欺欺人思维盒子,重新审视自己,获得提升,就从阅读这本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