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炎热的日子。
高考、中考、小学生的小期末考试,接踵而至。
小学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是周末,我在家陪小涵复习。
小涵对于复习似乎不太情愿,态度敷衍、漫不经心。明天就要考试了,成绩不能代表太多,但足以反应这学期她的学习情况。
考试的紧迫感让我有些焦躁,我尽量让自己情绪平稳,一边仔细的查阅她的作业,一边鼓励她再认真一些。
语文的阅读理解是她的短板,她往往不深入思考,摆出一副横竖我不会的面孔。我有些急躁的将解题思路说了三遍,让她在卷子上落笔的时候,小涵抬头,一脸茫然地问:“开头怎么写?”
那一刹那,我火冒三丈,顿时失去了理智,用语文课本使劲儿的拍学习桌:“我苦口婆心的说了三遍,你还要问我开头怎么写,让我感觉你刚才并没有专注听我讲。”
还好愤怒并没有完全吞噬我的大脑,我立刻冷静下来,说:“对不起,我对你的学习态度很生气,我要暂时离开一会儿,这个题目你再好好考虑一下吧。”说完,我离开了小涵的房间。
虽然我远离了小涵,但内心的一团火还在燃烧,我仿佛听到了噼里啪啦的燃烧的声音。
慢慢的,慢慢的,内心的火团冷却下来,似乎只剩下一堆枯色的干柴,此时,我一遍遍谴责自己刚才不应该那样吼小涵——
自责、内疚、后悔、难受、压抑......
剖析自己内心深处,我能接受小涵的学习困难,但不能接受她慵懒的学习态度。
为了激励小涵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我也会常常和她沟通一些鸡汤——
学习是在积攒能量,将来能让自己干自己喜欢的事。
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下来是要给社会提供一些贡献的,知识丰富的人从事脑力劳动多一些,知识底子薄弱的人只能多做一些体力劳动。
为了让自己将来有更多的选择,现在学习需要用心、再用心。
......
但,似乎这些鸡汤对于小涵来说就如隔靴搔痒。
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多子女家庭,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父母都在努力相办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对于学习,基本上都是自己管自己,即使有不会的题目也是老三问老二、老二问老大。对待学习,不会也不想有任何懈怠。
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父亲从来没因为学习对我们发过脾气,期末考试之前老爸则是一个“打气筒”,设计一些小奖励——几只新的圆珠笔、一本新的《新华字典》、一本新书来激励我们考出好成绩......
反观现在的孩子,父母有时间帮助检查作业,讲解错题,陪着一起学习,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却大大折扣。
带着心中的郁闷和压抑,我拨通老爸的电话:“爸,我真的是佩服你年轻时候对我们姐妹几人的耐心,我现在是母亲了,却做不到你那样,有时会冲小涵发脾气。”
电话那头,老爸沉思片刻,低沉的声音传来:“脾气实在控制不住了就发泄一下,别憋着,教育孩子有很多种方法,指不定哪种方法适合孩子。”
原本以为父亲会因为我吼孩子而责备我几句或者絮叨我几句,没想到父亲是这样的宽慰,眼泪在眼中打转。我知道父亲虽然不认同严厉的训孩子,但他更不想让我在以后的育儿路上深怀内疚。
“吼孩子是不对,语言也是有杀伤力的,就如留在木桩上的刀痕,孩子的内心深处会因此而有伤疤。”这些育儿的信条如钉子一样扎入我的内心。所以每次和小涵互动,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我往往会有深深的自责。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向小涵道歉:“对不起,小涵,妈妈不应该吼你。”
小涵一个猴抱扑在我的怀里,说:“没事儿,妈妈,我爱你。”
我笑了:“当妈妈说你的时候,什么感受?”
“恨你。”小涵很直接
我笑了:“原来你对妈妈是爱恨交织的。”
小涵也笑了。
考试结束了。
小涵这两天很轻松,她由衷的感叹:“我们李老师简直太好了!”
我不解的问:“为什么?”
小涵笑笑:“李老师一项作业也没留。”
也是,期末考试结束了,暑假生活还没发下来,老师也没有任何作业。课外课这两天又没课。估计这两天是小涵这学期以来最最最轻松了的时候了。
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但我们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哪一样不是由成绩所决定的?
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作为家长,是存在问题的。
我们当人可以认为学习成绩不重要,但上学的孩子觉得成绩重要。
孩子考的不好,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是差生,慢慢就会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会选择逃避和放弃。
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不是也喜欢靠近学习好的同学吗?
《中国式育儿标准》——小时长得胖、上学成绩好、长大能赚钱
我们一边嘲讽这个标准,又一边默默遵守这个标准,
成绩和金钱都不能代表一个人,
但整个社会都拿它当最基础的衡量标尺。
哪怕别人不用这个标尺衡量你,
你也会用这个标尺来衡量自己。
就算你才华横溢,如果不能兑换成金钱,不能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变好,
你也会怀疑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我们希望孩子健康、积极、主动、聪明、爱学习、有特长、爱好广泛......
当爱的砝码一个一个堆叠上去的时候,爱就会越来越沉重。
诸多爱孩子的砝码,是成就了孩子还是压抑了孩子?值得我们深思。
我想,以爱知名,承载着轻松的心态陪伴孩子才是爱的极致。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