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缅战争的延续: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消灭了大理段氏政权的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缅甸蒲甘王朝,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后被纳入元朝的缅中行省管辖,再后来又并入云南行省。洪武十四年(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此后明朝在继承延续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基础上又设立了车里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明朝全盛时期的领土几乎曾一度覆盖过整个缅甸并拥有印度洋出海口,不过即使在这一时期当地土司仍拥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限。嘉靖十年(1531年)原本隶属于明朝云南行省管辖的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土官莽瑞体建立东吁王朝,以此为标志缅甸结束明朝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的缅甸很快就将争夺中南半岛霸主地位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对中缅边境的少数民族土司管辖地区表现出野心。明朝为此曾和缅甸东吁王朝爆发过战争,然而并未解决双方的划界问题,此后作为中国明朝和东吁王朝继承者的清朝和贡榜王朝在边境上也始终存在摩擦。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随即进行了自卫反击;另一方面缅甸对暹罗等周边国家的侵略也威胁到清王朝在东南亚的册封朝贡体系。此时在位的乾隆皇帝面对缅甸这个日益咄咄逼人的区域小霸有心为自己增添一件武功以成全自己十全老人的美名,时任云贵总督的刘藻对清高宗这一心思是有所了解的,与此同时他也清楚边境的危急形势,于是派兵追剿缅兵,结果只擒获5人。然而刘藻却以“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上奏,可他这边刚一上书,那边缅甸就以数千人的军队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其兵锋甚至深入内地思茅,发文中国宣布车里(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车里土司的军队一触即溃,刘藻调集3000绿营兵围剿,缅甸主动撤退并一路诱敌深入将一路援救猛阿的大约600人的清军击溃,愤怒的清高宗随即将刘藻革职。尽管刘藻被革职,但清缅战争的战火已然点燃。
将刘藻革职后清高宗又任命汉军八旗出身的杨应琚就任云贵总督并负责征缅一事。当时中缅边境上分布着若干掸族、傣族土司,有的臣服于中国,有的臣服于缅甸,如今杨应琚则多方招抚缅属土司。明清易代时南明王朝曾和这些西南土司组成反清联盟,清朝建立后欲切断内地与明朝旧属地之间的联系曾多次拒绝诸多属地的内附请求,因此当缅甸崛起后这些得不到中央支持的土司纷纷归附缅甸,如今清高宗为征讨缅甸又想起招抚这些土司,不过效果不佳。对于缅甸当时的内部局势、兵力情况以及缅甸与暹罗的战况等清朝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事实上当清缅战争爆发时缅甸正和暹罗交战,尽管如此缅甸一面围攻暹罗大城,一面令臣服于己的落卓土司攻击木邦土司,抵挡不住的木邦土司退往清兵驻扎的地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9月24日追击而来的3000缅兵攻击了清军驻守的新街,此时新街守军不足千人,清军在坚守坚持两日一夜后主动撤离。占领新街的缅兵分兵两路:主力沿东北方进入中国境内,在铁壁关外楞木驻扎;另一路二千余人沿伊洛瓦底江北上,抵达戛鸠后东向攻入中国境内,再南下截断铁壁关清兵后路。对此毫不知情的云南提督李时升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11月15日抵达铁壁关,结果双方交战4日,互有死伤,但清兵伤亡较大。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11月20日缅兵绕道戛鸠的北路兵二千余人由万仞关、巨石关间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仅仅十天时间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清兵死伤数十,游击班第战死,战火蔓延至户撒、腊撒地带,严重威胁铁壁关后路。得知缅兵由万仞关攻入后,清兵开始手忙脚乱。提督李时升命游击马成龙带兵900名由户撒前进,又令驻南甸的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所部2100人自后夹击。但刘德成到达木崖后迁延不前。马成龙率部徒涉渡江时水深没及腰,火药皆湿。缅兵伏兵突起冲杀,马成龙阵亡,除未来及渡江的70余人外八百余兵死伤殆尽。尽管历次交锋要么就是缅军获胜,要么就是打成相持状态,可前线清军一直以大捷向北京报告。纸终究包不住火——得知真相的清高宗将前线将领李时升、朱仑以及负责统筹调度的云贵总督杨应琚逮捕进京处死,清军第二次征缅再次以失利告终。
在第二次征缅过程中杨应琚上报兵部调兵14000,实际共调兵15000。战争中死、伤、病官兵不下三千人(其中战死1100人,病故1500人),这实际上意味着单靠云南绿营兵已经完成不了对缅战争的任务。但乾隆帝、军机处以及新任云贵总督明瑞都对缅甸仍抱着极其轻视态度——认为杨应琚不谙军事,所以屡战屡败。而缅兵主力不过万人,只需要调集二、三万生力军就可征服缅甸。此时的清高宗甚至已在考虑征服缅甸后如何统治的问题,他还命令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然而事实上在清军第二次征缅的过程中同清军和暹罗南北两线作战的缅甸已攻克大城,灭亡暹罗。对此毫不知情的清朝大臣有的建议请暹罗出兵配合征缅,却被清高宗一口回绝,因为他认为请藩属出兵帮忙有损大清国威。随即新任云贵总督明瑞展开了第三次征缅行动。明瑞在此前平准噶尔和新疆大小和卓的战斗中立有军功,可这位悍将最终在缅甸战场折戟沉沙——他甚至比此前的刘藻和杨应琚败得更惨:刘藻和杨应琚虽没取得什么胜利,还不断被缅兵击溃,但主力部队尚在;而明瑞展开的第三次征缅行动几乎导致征缅大军全军覆没,连他本人也在重伤后自缢身亡。
第三次征缅的失败终于使清高宗认清了现实:如果说刘藻和杨应琚是失败是因为他们个人不通军事,那么曾屡受清高宗嘉奖并在新疆战事中立下功勋的明瑞败亡而且是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惨败。为了一雪丧师辱国之耻清高宗任命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与此同时增调1500满洲兵以及3000贵州兵入滇,后来又加派3000满洲兵2000福建水师。他还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考虑联系暹罗等国共同出兵,但却收到了暹罗已被缅甸所灭的消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傅恒率兵出征,四月傅恒抵达边城腾越,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叫翁古山的地方有许多参天大树,其中的昼楠、夜槐两种树木是造船的上等材料;在这附近有个叫野牛坝的地方凉爽无瘴,是个造船的好去处。于是他一边命其子傅显率清军三千、湖广工匠四百六十余人秘密赶造战船,一边制定水陆并进、直捣缅甸都城阿瓦的军事计划。七月傅恒从腾越出发对缅甸发动突袭,初战告捷。九月野牛坝战船造成后清军水陆并进击溃缅甸水军。十月攻克此前被缅军攻占的军事重镇新街。十一月进攻南北水陆交通咽喉地带——老官屯,此前接连取胜的傅恒大军在这里终于遇到了对手:一方面缅军在此据险固守,另一方面清军官兵纷纷在此染上瘴疠之疾,一时间清军死亡过半,就连主帅傅恒也染上恶疾,腹泻一天比一天厉害,以致一病不起。得知这一消息的清高宗大惊失色,生怕在此重蹈第三次征缅时全军覆没覆辙的清高宗令傅恒立即班师回京。
清缅战争爆发时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今泰国)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大清军队进攻。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军进攻,这就给暹罗复国提供了天赐良机:缅甸尽管征服了暹罗,但并未能完全控制暹罗各地,由于缅甸还必须在同一时期忙于同清军的战争,于是在暹罗一些未被缅军控制的城镇就形成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在这其中势力最大一股当属华裔郑信领导的队伍。郑信泰文名达信,是中国潮州人后裔。当缅军攻克暹罗都城大城后他就在分析当时局势后认定要光复国土当以扩大基地为先,于是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6月率领精兵攻打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兵临城下时下令军士吃过晚饭后将锅炉碗钵等炊具全部捣毁,明日早饭到城内烧煮已显示破釜沉舟之志。攻克尖城后郑信将此作为复国基地,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雨季加紧赶造战舰。雨季一过即率领士兵五千、战舰百艘自尖城出发,当年11月郑信军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复吞武里城,然后逆流而上直捣大城缅军扎营重地——三菩提树营。缅军不能对抗,大败而归,至此被缅军占领了七个月的大城被暹罗收复。
郑信见大城被缅军破坏殆尽,于是迁都吞武里。郑信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大城遭受严重破坏,要恢复已不容易;缅军对大城地理形势了若指掌;大城远离海口,对外通商贸易并不方便。反观吞武里城面积虽小,却有“威猜巴硕堡”为屏障且接近海口,对外贸易比较有利;如遇强敌入侵,不能对抗,可退回尖城。郑信在吞武里城召集因战乱逃亡的流民并稳定粮价以安抚民心。在完成安定民心的任务后郑信就对暹罗境内的其他割据势力下手,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统一暹罗的任务,此后又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并同缅军交战多达十次。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郑信亲自率兵占领了柬埔寨,任效忠郑信的柬国大臣主治国事,柬埔寨遂成为泰国藩属一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又先后征服了喃奔、帕、难、兰那、老挝等城。郑信一朝的国土北边拥有老挝境内的万象、銮巴茫;南边统领甲兰单、单卡奴、沛武里;东边拥有老挝、高棉湄公河地区,窥望越南边境;西边国土远达缅甸的毛达玛、塔威马力、禾脑悉。尽管郑信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如今统治泰国的曼谷王朝的开国之君昭披耶却克里发动的政变中被推翻并于同年佛历4月6日被处死,但泰国人为纪念他的复国之功尊称其为“吞武里大帝”。1954年4月17日推翻郑信的曼谷王朝正式为郑信铜像举行落成朝祭大典,同年的12月28日是郑信登基纪念日,这一天曼谷王朝第九代国王普密蓬亲临主持献花圈朝祭仪式。此后每年的12月28日泰国政府都会举行郑信朝祭大典并循例在铜像地区举行两天两夜的文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