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35】
【原文】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
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①即是致知。”
[注释]
①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出自《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大意是:厌恶上级对待我(的方式),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对待下属;厌恶下属对待我(的方式),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上级。
[译文]
有人问:“良知本来是中和的,怎么还有过与不及的说法?”
先生说:“良知无过不及,知道过或不及,就是中和,也是良知。”
先生说:“《大学》中说的‘厌恶上级对待下属(我)的态度’,属于良知;‘(我)不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就是致良知。”
[解读]
在王阳明那里,“良知妙用处”很多,它可以使人知道是过还是不及,使人保持中和;也可以处理上下级关系;还可以透视世间人情。
后一句是讲《大学》里的絜(xie)矩之道:
“”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絜是度量,矩是尺子,絜矩之道,就是规范,就是示范,就是你要别人怎么做,你先怎么做。所以在上位的人孝敬老人,民间就会兴孝道。在上位的人尊敬兄长,民间就会兴弟道。在上位的人抚恤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叛。
《大学》这段话的再一层意思:你希望他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人。你不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人。这里的你和人,不是相互关系,是你希望A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B。
所以,你不希望上级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你的下级。
你不希望下级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你的上级。
你不希望在你前面的人给你留下什么手尾,你就不要留手尾给后面的人。
你不希望在你后面的人给你使什么手脚,你就不要给前面的人使手脚。
你不希望右边给你的,你不要给左边;你不希望左边给你的,你不要给右边。
这就是絜矩之道。
这里我们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不是一一对应的相互的,不是“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而是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我怎么对你,和我有关,和你无关,因为絜矩之道,是示范给所有人。
所谓“你不仁,莫怪我不义”,那就是不义,必然在其他地方还要收到不义之报。你不仁,是你的事。我对你仁义,是我的良知,我对所有人都仁义,和你怎么对我没关系。
这就是絜矩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