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什么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说明经济学是什么,一定不能少的是这几个词:稀缺性、欲望、配置、价格、效率、效用、均衡。
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性以及欲望无限性基础上通过价格机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市场效率。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消费者均衡。
经济学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对作为消费个体的我们来说,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金钱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是根本的问题。
幸福是什么
对于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及其难以回答的问题。幸福更像是一个主观的感受,要拥有幸福的“感受”需要一些条件。比如,感受通常是在对比中产生的,经历困难,克服困难的感受是幸福,“忙里偷闲”能感受到幸福,无所事事的悠闲得到的反而是烦躁。通常意义上来说,拥有的越多就越幸福,因为拥有代表着被满足的需要。难点在于对“拥有”的界定。有人认为有权有势有钱,这能带来生活上更大的自由,能带来幸福;那还有有从另一个角度界定“拥有”,叫做“能给予,代表我富有”,这样理解谁能说是错的呢?
幸福只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一种价值判断。也许幸福就是白岩松说的那样: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幸福公式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幸福公式,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效用/欲望。简单的从公式的角度看,效用越大,欲望越小,幸福感就越强。但对于这个公式却要一分为二。从欲望的角度来说,欲望越小,幸福值越大,但是当欲望等于零时,幸福的值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欲望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合理。从效用的角度看,效用是带给人的满足程度,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满足。幸福感又是一种主观感受,无论是物质上的获得,还是精神上的获得,归根结底还是要转化为心理感受才能带来主观上的幸福感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方面对消的享受和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如何对待时间
经济学上另一点关于幸福的解释可以从资源的配置上看,经济学上的资源是稀缺的,所以,经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1.生产什么?2.为谁生产?3.如何生产?对人来说,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对稀缺时间的配置决定了人们幸福感的来源。对时间的利用同样要回答三个问题:1.干什么?2.怎么干?3.为谁干?
对于干什么和怎么干,其实就是对时间的分配问题。分配时间就是不断的选择。你选择怎样利用自己的时间,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时间被分配用于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比如:增加家庭财富,照顾年幼的孩子,做义工,读书,看电视,刷朋友圈,学做一个菜,掌握一项技能,等等。
时间要用来干什么呢?这世界上的事情可以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方面。生、死、智商、缘分,这是不可控的,什么是可控的呢?可控的事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分割、可量化。一旦目标可以分割,制定计划,剩下的就是一步步推进。就像学习英语,基础好与不好,都不影响你把它学好,差别只在于你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单词再多,它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这就是可控的。选择那些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可控的事情作为目标,然后分割、量化,步步推进。
对于“为谁干”这个问题还是值得认真思考一下的。工作究竟是为谁呢?为老板还是为自己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通常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为别人很可能会应付,为自己才会全力以赴。为什么有很多的志愿者在帮助别人做完事情之后要对对方说谢谢呢?那是谢谢对方给他这个做志愿者的机会,因为做了志愿者他的心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他有很强的幸福感。所以做志愿者,收益的是谁呢?
幸福是选择
对稀缺资源时间的配置问题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问题。对时间的选择就是你愿意把时间花在哪儿。而这通常决定了人生的不同。
努力挣钱与陪伴家人之间是不是也有一种平衡呢?“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物质世界是极大丰富的,单纯追求物质会让人陷入欲望的深渊。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完成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物质带给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当然,过分的闲暇带来的也不再是享受,而是烦躁。过犹不及,平衡是关于幸福的艺术。
用毕淑敏的话说: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幸福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时间分配的问题。想要了解如何对待时间的伙伴,推荐大家看一下《精进》,或者直接看一下我写的关于《精进》的书评:《精进》解读(一):从《精进》看时间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