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语言魅力是非常动人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分炫技,而是通过质朴自然的通俗语言,准确精炼地刻画人物、勾勒环境,再现劳动人民的底层生活。
我们就以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为例,来说一说其作品中的语言魅力。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洋车夫祥子在北京底层挣扎生活的故事,一开始的祥子满怀希望,盼望攒钱买上自己的车,却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中,最终放弃希望,自甘堕落,不再努力,终日潦草度日。
书中,老舍是这样写祥子的: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短短几句,一个到城里找活做的乡下年轻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老舍用直白的语言,不过多赘述,圆眼就是圆眼,肉鼻子就是肉鼻子,粗眉毛,头亮,一个憨实的年轻人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因为年轻,以前可能干农活多,所以祥子没有多余的赘肉,身材健壮,脖子和头一样粗,这也为后面满怀希望的祥子做了个铺垫,因为他有体力,可以多拉车,攒钱买自己的车。
而这个被驴啃留下的疤痕,也正是祥子性格的一个侧写:他是个老实人,对外界不太在意,只顾着自己的事情。所以他才会一心一意想着买车拉车,被孙侦探敲诈,也不自觉掉入了虎妞的陷阱。
从上文中的“一边儿”(同样的),也能看到老舍语言的另一个特色:地方特色——“京味”十足。
祥子作为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北京拉车,老舍就通过带有京味特色的语言词汇来打消读者的距离感,让读者能够快速进入故事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更好地和主角祥子一起去经历,也更能理解祥子的心路历程。
这样的词汇还有不少,比如“嚼谷”(吃用)、“不论秧子”(不管是谁)、“是了味”(满意了)、“咚咚擦”(娶亲时的鼓乐声,表示娶亲的意思)。
这些语言既非常有特色,又很生活化,对于非北京地方的读者来说,有新奇之感,对于北京地方的读者来说,则非常亲切。
同时,为了符合祥子拉车夫的身份,小说中也有不少拉车行当的专业词汇,比如:“拉晚儿”(指下午四点以后出车,拉到天亮以前)、“胶皮团”(指拉车这一行)、“车份儿”(租车费)等。
老舍在《骆驼祥子》的开篇就用朴实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北平洋车夫的派别,除了“拉晚儿”的,还有有拉“整天儿”、“半天”的,细说了拉车里的各种门道,比如拉车的姿势,讲价的随机应变,路线远近的选择等等。
这些内容让读者一下子就了解了北平洋车夫的底层生活,知晓了他们的苦与泪,也早已预告了大多数车夫的命运:“他们渐渐知道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
而一开始的祥子满怀希望,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攒到钱买车,攒到钱娶媳妇,直到起起落落之后,看透生活,不再挣扎。
而一开始的祥子满怀希望,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攒到钱买车,攒到钱娶媳妇,直到起起落落之后,看透生活,不再挣扎。
老舍语言的另一特色是符合人物身份。
祥子老实、勤奋、节俭,所以他的话不多,他也不会去和人打交道,和坐车的谈价时也会说“看着给”,用命换回来的骆驼卖给别人时,也说不出什么漂亮话,“给多少是多少!”虎妞给他出主意的时候,虽然固守己见,但也只会不停重复自己“要拉车”的想法。
而虎妞虽然长得虎头虎脑,但是性格直爽泼辣,父亲刘四爷的生意也有她照料,她说话时自然很懂分寸,也很懂人情世故,有心眼。
老舍写虎妞:
“她留了个心眼:原本想买两辆车,一辆让祥子自拉,一辆赁出去,现在她改了主意,只买一辆,叫祥子去拉。其余的钱还是在自己手上拿着。钱在自己的手中,势力也才在自己身上,她不肯都掏出来,万一祥子——在把钱都买了车之后——变了心了,这不能不防备!”
这种细微的心理刻画也使得人物形象非常真实,比起直来直去的祥子,虎妞是有想法、有能力的。
老舍作品的成功和以上语言特色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看似浑然天成的语言实则都是精挑细选的。也正因为语言风格的简单和凝练,才会雅俗共赏,既反映了时代,也刻画了人物,让读者轻松阅读的同时,带来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