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重置行动随笔(三)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类似这样问题,在我的收藏夹里有几百个。如何才能让自己爱上学习,改掉拖延症的几个步骤,焦虑的成因等等。

我也看了很多心理学书籍,想要提升自己。越是焦虑急迫地想要改变越是找不到方向,或是说下沉的越快。

昨天我关注的一个人正在读《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打开书籍的简介在下方有读过的人写的书评,有一人的书评写道,偶然看到这样一段话,讨论书籍可以拯救苦难吗?

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学习来,洞悉痛苦的智慧却无法仅从书中获得。书是用来“行”的,用身体力行的,用阅历修行的,用亲眼亲耳去践行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朋友对他说的话,不用迷恋阅读这种好习惯,它有时是一种虚弱的逃避,读只是桥梁,我们的目标从不是桥梁,而是彼岸。

刚才重读《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汗毛竖起。不管是读哪一本书都好,我总是能发现让我无比赞同的话。有时读完一遍甚至还想再读一遍,或者是随身带着。

我正是在迷恋阅读这种行为,因为读书是好的,玩游戏是坏的。写书评是好的,看视频是坏的。上进就是好的,玩耍就是坏的。

好与坏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区分,在看《允许你自己:遇见完整的自己》中,作者丛非从说,自己曾认为右手是好的,左手是坏的。硬币是一体两面,哪怕你把它正反面切开那他还是正反两面。

这里有点跑题了,回到读书和行动上来。在《认知觉醒》中我读到了下面这段话:

记住,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

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

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虽然直面情绪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

这段话让我联想到当初和教练一起健身的时候,我几乎每次训练都在问自己是不是犯贱啊?自己好好的休息时间去把自己逼到青筋暴起、精疲力尽,至于吗?何苦呢?吃饱了撑的找罪受。

过去的五年时间我一直在偶尔的健身,就像是一个长期吸烟的人偶尔戒烟一样,从未放弃,也从未成功。

在“自虐”三个月后,我收获了健身以来最粗的手臂,这就是“至于练到这份上吗?”的成果。

为什么说这么多?是因为在让自己想清楚,看明白。

至于吗?至于。犯得上吗?犯得上。值吗?值。

写论文让我烦躁不安。是什么让我烦躁不安?是编程还是码字?还有别的吗?

有编程的原因,也有码字的原因,还有别的原因。

编程上我想从基础的开始学,心里想的是系统的学,而不是用哪个学哪个,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学习任务,降低了速度,并且在使用上没有正反馈,很多东西学了用不上。

码字的原因,好听来说就是借鉴,不好听来说就是抄,东拼西凑,每天写的那点玩意自己都看不下眼。

别的原因,我宁愿让别人说我懒、不求上进,也不愿意让人觉得我能力不够,哪怕是好好写论文也写不好。

具体是我不清楚论文怎么写,实验什么样才算合格,我找的参考文献是否合规,有多少是没用的,又有多少是欠缺的。

面对困境,我能在网上寻找经验贴,积极地去看文献,翻译文献,写综述。

不能再坐以待毙,拖延下去了,哪怕是打开文档写点垃圾上去,过后删改掉也行,起码现在要动起来。

不好的结果是,延期毕业半年、还可能延期毕业一样,最坏最坏的结果的是拿不到硕士毕业证,这是最坏的结果了。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这个词没听过一千次也听过五百次了。

没有和教练一起训练的经历,我大概永远不会明白好好健身和力竭代表什么意思。

一直以来我都想要改变,却一直在原地踏步。我想改变就是做到自己原来做不到的事情才叫改变。具体来说就是,深蹲到自己想哭,想骂人。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改变是一次行动和一次行动的积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