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非常生气地说老师老在家长群里公开孩子的问题,今天他的孩子和几个同学因违反纪律被罚站又在群里发了,自己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和其他家长都感觉很没面子,要一起打市长热线举报老师,问我行不行?我因为正在忙着便告诉他:“你先冷静一下,别急着做决定,我考虑好了再和你说。”
老师为什么在家长群里公开学生的问题?其初衷肯定是引起家长的关注,让家长跟上批评教育,让其他家长吸取教训。殊不知家长群是公众场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孩子问题,会让家长很没面子,更伤孩子自尊,时间久了就会引起家长极大的反感。那位朋友的孩子学习不好又经常违纪,时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群里发,再加上其他家长指指点点、火上浇油,直接就触及了他的底线,所以才火成这样。
应该怎么办呢?我考虑了几个方案。一是打举报电话,上级部门肯定会介入调查。二是打电话向校长反映,校长也会找这位老师谈话。三是单独跟老师沟通,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四是约上部分家长一起去学校找老师,集体沟通。我把以上方案告诉了朋友,并和他做了分析,第一、二、四方案都能解决问题,但会对老师在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容易激怒老师,影响孩子。而第3个方案,通过艺术的个别沟通,既能让老师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又能顾及面子。最后朋友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后来打电话和我说他去跟老师沟通了效果很好,老师不再在群里发了。
一场冲突圆满地解决了,却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
第一是作为家长,在遇到事情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弄清事情原委,多列出几个方案,做出最佳选择,切不可一时冲动,采取了最不当的沟通方式。曾经有一名幼儿园的孩子,回家对爸爸说,老师今天打我了,爸爸一听火冒三丈,摸起电话就要找老师。妈妈说:“你先别急,我再问问她。”接着问女儿:“老师是怎么打的你?”女儿说:“老师用笤帚当枪向我开火。”爸爸一听,扑哧一笑,多亏没给老师打这个电话。
第二,教师角色应从"问题通报者"转向"专业引导者"。首都师范大学建议遵循"四不原则":不公开批评、不转嫁责任、不情绪化表达、不贴负面标签。学生违纪本属教育过程常态,教师应提升在校解决问题能力,必要时单独沟通而非公开示众。首先,教师可以建立"问题分级处理"制度:一级问题(课堂小动作),课堂即时处理;二级问题(多次违纪):私信家长沟通;三级问题(严重违规):预约面谈。其次,善用"三明治沟通法":肯定优点+指出问题+鼓励期待。例如:"小明最近作业完成得很认真(具体事例),如果能改进课堂纪律就更棒了,老师相信他可以做到!" 再次,变固定性思维为成长型思维,把家长群变成优点展示平台,用放大镜去发现每一名孩子尤其是问题孩子的优点,在群里展示,强化正面鼓励。
第三,对于经常犯错的孩子,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最有效的改变他们呢?
根据二八定律,每个人都有8分优点,二分缺点,如果一直盯着二分缺点去批评,那么这些缺点就会无限放大,最终形成100%的缺点,而如果盯着80%的优点去表扬、肯定、鼓励,那么优点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100%的优点。《正面管教》中提到:“每个不当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积极需求。”当你把注意力从“纠正错误”转向“发现闪光点”,孩子便不再恐惧失败,而是敢于在试错中成长。表现差的孩子,最缺的就是表扬和鼓励。所以对他们要坚持优点导向,先看优点,多看优点,放大优点,及时跟上鼓励肯定,充分激发他们向上向好的内动力,才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批评打击只会使他们越来越差。作为父母,不管外人怎么看孩子,自己一定要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千方百计拽出他的优点、特长,加长长板,带动短板。最好的是每日开展"优点发现会",通过家庭成员互评优点、记录成长日记等方式,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当你用放大镜找优点,孩子便学会了自我认同;当你用望远镜看未来,孩子便拥有了无限可能。
所以教育就是用放大镜找优点,用望远镜看未来。(202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