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许久不联系的老同学寒暄,问及彼此过得如何,那位同学说“你应该过得不错嘛,看你朋友圈里的每天都挺好的呀”。确实,我的朋友圈大都是生活美好、热爱运动、工作辛劳、积极向上的内容,但那是我全部的生活吗?我过得有我朋友圈看起来的那么好吗?
愣了好一会儿,我回答这位同学:“哈哈,朋友圈都不是给朋友看的。”
一位阿姨有天特别诚恳地劝我说,朋友圈不要发那些零食玩具、细碎的心情,朋友圈就是人设,要仔细考量、认真塑造。不太熟悉的人,通过朋友圈认识和了解你,你朋友圈塑造的样子,就是这些人概念中你的样子。
想来,何尝不是呢?每一条文字、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转发,都是在向朋友圈的读者们讲述:各位领导,周末我加班了、没有去逛吃,我是个努力工作的人;各位客户,这是我最近关注和学习的高级知识,我是一个业务水平出众的人;各位同事,我内心单纯积极阳光、人畜无害,请手下留情、别捅我刀子;各位朋友,今天我去了很棒的地方玩,快来羡慕我的生活;各位异性,现在的我外貌身材极好、魅力十足,快来联系我;各位同学,我关注的东西很有内涵,毕业后更加优秀卓越、独立思考,请别忘了我……
打开我自己的朋友圈,不禁感到羞愧:太虚伪了。没有吐槽工作中的烂事儿、没有分享玩乐中的开心、没有倾诉情感中的痛苦、没有坦白内心深处的迷茫……不能弱、不能怂、不能浪、不能哭。每一条朋友圈都要充分考虑读者对自己人设的要求:不能差、也不能太好。
朋友圈中的我们,是我们需要在“微信好友”面前表现出的样子;而真正的朋友面前,我们通常不会是朋友圈中精致的样子。如果通过朋友圈来判定我,那怕是对我断章取义了。不过我还是想说:
各位“微信好友”你们好,请看我的朋友圈,请开始你们的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