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传一篇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室咨询师李雪的一篇博文:《睡眠训练,错误的是心》,有些感悟。简单来说,我觉得所有对于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最主要的是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看见”一个真正的人。这远远不只是对婴儿的睡眠训练,而是贯彻教育过程的一种理念。当下很多家庭或学校教育的问题,在于过多的功利化,眼里没有了“人”。
文章摘录片段:
所以,对哭泣婴儿最好的回应,就是通过抚摸,拥抱等方式告诉孩子:妈妈在这里,妈妈陪着你。 同时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我非常赞同,比如觉察宝宝犯困的信号,不要在宝宝犯困的时候给予过多刺激,不要过多摇晃阻止哭泣,仔细检查容易导致孩子睡眠不良的生理原因比如腹痛长牙等,留意是不是环境变动比如换保姆搬家给孩子造成不安,睡前一步步地创造舒适安宁,适合入睡的环境氛围,这些观点都很好,只要是改善环境,和提升家长自身觉察力的方法,我都赞成。 我反对的是,认为婴儿有问题,婴儿需要被改正的出发点,睡眠训练,错误的是心。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爱和信任投胎到家庭中,它最渴望的是被看见,是真实的自己直接被父母看到,而不是透过一堆“正确” 数据来被评价和矫正。 …… 我脑袋里充斥着为了对方好而要改正他的念头时,我已经看不到他了,我看到的只是自己头脑的妄想,不会对来访者真的有帮助。有数个来访者对我们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说:“请不要评价我,甚至连建议都不要提,我只渴望你听到我,看到我,陪着我,我就感受到温暖在内心产生,于是我慢慢有力量面对外部世界。”来访者在不断的教会我们,放下头脑的自恋,活在当下,真的去看见。 ……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是被陪伴呵护,充分的允许。 最简单的换位思考,当你惊恐哭泣时,是希望老公告诉你:“不要哭!”;或者在你哭的时候转身离开;还是希望老公陪着你,全然看见你,允许你充分表达?如果你自己都渴望被陪伴,为何认为比你更弱小的婴儿需要被训练,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 ……如果真地为孩子好,不需要按着表格喂奶和哄睡,不需要纠正婴儿的吃奶和睡眠习惯,而是回到自己的中心,在孩子夜醒哭泣的时候,陪在身边,既不逃跑也不评判,觉察身体和心灵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流动,等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回归内在的睡眠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治疗,对母亲是巨大的疗愈,同时这个确实不容易,面对内心的痛苦,我们很容易逃跑,或者想着去解决引起我们痛苦的人。 真正的勇士,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对自己,对朋友,对孩子,对学生,平静的聆听,感受,能量便会慢慢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