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儿子到儿童乐园玩耍,不到五分钟,他就与一个小男孩混熟,两个人你追我赶地在滑梯上爬上爬下,开心的笑声此起彼伏。
忽然,一阵哭声传来,我扭头看时,只见儿子正倒在滑梯上,小男孩压在他的身上。
“哦,宝贝,请你下来,他不喜欢你这样和他玩!”我对小男孩说着。小男孩的妈妈也赶过来及时地制止。
眼泪还没有干,两个孩子就又开心地在一起蹦蹦跳跳。但是,也仅仅是两三分钟吧,就又有哭声传来,再一看,刚才的一幕又发生了:小男孩压在儿子身上,儿子在那里哭喊着说:“ 我不同意!”
又是两个家长及时地制止,然后协调道歉。然后,小男孩被妈妈带走了。
2
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我的心里却有了隐隐的别扭,想到儿子刚才倒地的一幕,我想:儿子呀,我们不主动去攻击别人,但是别人攻击你的时候,你至少可以推开吧,可你为什么只会哭呢?
越想,心里便越皱巴,那些话,就像是滚开的水,嘟嘟嘟地顶着往外溢。我终于忍不住问儿子:“宝贝,你刚才为什么不把那个小男孩推开,你可以把他推开的呀!”
儿子一边早已没事儿人儿似的蹦跶,一边说:“我不想伤害他呀!”
“可是,他推到了你,还压在了你身上!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推开他的,那样他就不能压你了!”
“那我推他,他又推我,我又推他,他又推我……”我万万想到,儿子会有这样的回答。
我还想说什么,但还是忍住了。好几天,心里都一个梗:一个孩子太善良了,会不会……
3
带儿子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儿子允许我儿子选择一件他喜欢的玩具,并说好了:“你可以在我家玩,不能带走哦!”儿子点头答应。
这个过程中,儿子去了趟洗手间,朋友的儿子便拿走了他玩具。儿子出来,发现玩具在别人手里,便一把夺了过来:“这是我的!”
这位小朋友转身拿了另一件,给儿子说:“ 给你这个……”
“不,我才不要呢!”儿子小胸脯挺着,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
朋友儿子委屈了,哭了起来,但儿子亦不肯让步:“我不会拿走的,但是你答应让我玩的!”
看着儿子不依不饶的样子,我心想,两个玩具是差不多的,你就不能谦让一下?于是我与儿子商量,被他拒绝。
“那我不和你玩了!”朋友儿子生气地说。
“我也不和你玩了!”儿子已经恢复了平静,在那里若无其事地玩着他们挣来抢去的玩具。
再后来,朋友儿子主动找儿子玩,儿子却不太搭理。
我在边上看着,脸上超没面子,心想:“你就不能宽容点,谦让点?”
回家的路上,那些话又开水般地滚到嗓子眼,止不住说:“人家哥哥已经要与你和好了,你干嘛不和人家玩呀?”
儿子振振有词到:“因为我还没有原谅他呀!”
好吧……
4
冷静下来,回想这两件事,都觉得自己可笑,时而担心儿子太善良了被伤害,时而又觉得他太霸道,不通达。
我想把他变成什么样——一个不那么善良,也不那么霸道的人?
这么想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事儿妈。我总以为自己认为的是对的,并试图去灌输给他,但若真如此,我便是在剥夺他体验的机会了。
一个孩子,向左冲,又向右冲,向前冲,又向后退……他们可能会受挫,但是也经由这真实的体验去总结经验,形成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
而如果父母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孩子,那无异于将孩子限制在父母的人生框架中,这无异于将自己的鞋子套在孩子脚上。你暂时觉得你的鞋子比他的好,比他的大,但是你更有可能的是,约束他的成长。
问题是,我们本身,对于自己的“鞋子”也并不满意。
既然如此,还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吧,只要他没有伤害自己,没有伤害别人,就允许他忽左忽右地冲撞,跌跌撞撞地探索,拓展出属于他自己的体验空间,那才是属于他的人生。
�END-
我是李玲。
让文字回归最本质的功能—记录生命,让写作回归最淳朴的目的—感受心灵
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您的分享,我们一起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