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全红婵和陈芋汐两位年轻的跳水运动员再次夺得女子跳水冠军,令全世界瞩目。无论是双人还是单人跳水,她们精湛的动作和几乎无水花的入水技巧都让人惊叹。这样的成就与她们从小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日复一日地重复动作,力求达到完美。尽管她们有天赋,但没有刻苦和勤劳的训练,是不可能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夺冠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小教育孩子什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聂圣哲在《养活教育》一书中指出,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关于孩子教育的说法。比如,孩子还小,长大后自然会懂;孩子才两岁,话都说不清,现在教他也听不懂;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不需要学这些;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三岁就开始背唐诗宋词;从小就要学音乐,说不定是个神童;钢琴要学到十级,对将来考大学有帮助;练个跆拳道,将来可以防身……这些看似无害的说法,可能正是某些孩子“误入歧途”的起点。
研究表明,孩子从学走路、学说话开始,就已经在接受教育了。学习走路和说话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家长们可以尝试在孩子学说话时将实际动作融入语言教学中。例如,教孩子“洗脚”这个词时,可以打一盆温水帮孩子洗脚。一段时间后,当你说“洗脚”时,孩子会有条件反射,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并主动要求洗脚。这样简短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一连串的动作,这就是生活自理劳动的一种形式。如果家长和长辈愿意在教孩子说话时附带一些动作,把与生活劳动相关的词汇都通过示范来教授,你会发现孩子这样带着动作学说话比单纯学说话更容易学会。这种结合动作的语言学习能让孩子更加阳光、聪明。
现在,父母和长辈面前有两个问题:一是是否觉得这样做有必要;二是是否有毅力坚持这样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有些父母可能认为自己太聪明,教孩子做这些“普通”的事情轻而易举;或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不需要学这些琐碎的“小事”;又或者觉得教孩子太麻烦,宁愿自己做来得更快。持有这些观念的父母可能无意中为孩子的悲剧人生揭开了序幕。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学说话就接受生活劳动的训练,这个孩子将会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正如全红婵和陈芋汐两位小姑娘,因为从小的训练,在奥运会上小小年纪就夺冠了。任何即将成为父母的人都应该为孩子的一生开个好头。就像一艘准备启航的船不能偏离方向一样,作为船长和领航员的父母必须预先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
如何做好父母?简单来说,就是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督促孩子不断改进已经学会的事,追求精益求精。复杂之处在于,父母可能因为期望过高、生性懒惰或缺乏毅力,在孩子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机会,而这些教育大部分是关于养活自己的重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