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台上下来,经过几个月的休息,学会和嵌在骨头上的钢钉和谐共处。今天带着蓄谋已久的念头,时隔近十年,再一次走进龟洋古刹。秋阳下,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已经分别得太久,在闲淡的光阴之下撩拨记忆的弦,擦拭岁月的尘埃,徜徉在龟洋古刹温润的意境里。青苔在古老的青石栏杆台柱上干巴成褐色的皱纹,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此刻的古刹就像一棵古老的松柏,被时光的刻刀蚀刻,又在风雨的侵袭中顽强挺立,生动着整个龟山,让古老的寺庙显得越发壮美。
自唐朝以来,寺庙几经兴废,现存的建筑物是清光绪三十年重建的。时光追逐着记忆的脚步匆匆,顺着龟洋寺八角砖铺就的长廊,寻觅蕴藏在岁月深处的密语。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一座座气势恢宏的殿堂中规中矩地排列,殿楼巍峨,飞檐重阁,雕梁画栋,鎏金烫彩,静默在正午炽烈的阳光下。这些古老的前朝遗迹,如同出土的文物,凝聚着斑驳的色调,也浸溢着历史的沉香。巍然绝秀,兀自伫立在蓝天白云之下,铺展在山野之间。
龟洋古刹始建于唐穆宗长庆二年,那些精致绝伦的石龟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石龟造型各异,体现着龟的不同神级,各自不同的奕奕神采,记述着时光的印记,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明亮的阳光为飞檐的轮廓镀亮荒远的历史光晕,风雨涤洗锈蚀的年轮,一层层浸透着威严,折射着内敛,隐含着坚韧倔强的佛殿,向世人喃喃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
如今依然可以在遗留的映像中寻找到历代僧众艰苦修行的浮沉背影,在迷离的记忆中翻阅着他们的动人故事。站在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着时光的笔墨,古老的砖瓦廊柱无不记载着一部隽永绵长,深远博大的历史故事。如同无了禅师正面对面地讲述着经年的故事。
目光穿透秋阳明净的微风拂过钟鼓楼的廊柱,跳跃的思绪在瞬间凝固。那些如同坐定修行的大德高僧的佛殿在秋阳下安静地打坐了千年,被风雨侵蚀了的风化建筑外墙色调灰暗如同老者脸上的老年斑,星星点点,化也化不开。似乎严肃着没有表情,却以朴素的大美,平和的姿态,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融入生活气息,静静地搁置在清雅如画的的龟山之中。
自唐代以来,龟洋古刹在远离红尘的山坳里静静地,固执地坚守着护佑着一代代艰难苦修行的僧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故事太多,大多都已被时光湮没得渐渐没了印记,仿佛从未发生。但越浦和尚的功绩不可磨灭,龟山下院吉祥寺里依旧有着越浦大师的石塔一座,宁海桥上仍然车水马龙,越浦大师会被一代代人一直记在心里。
推开厚重的木门,步入佛堂、祖师殿,弥漫在堂前的香火气息将从凡尘里带来的喧嚣慢慢沉静。一座座佛像神态各异,将不同的朝代的佛教经典文化历史聚于一堂,让前来的人都能被佛像,尤其是肉身祖师的庄严所感染,感动于经典中故事内涵。转身离开的时候,佛殿门外的蓝天以一种炫目的蓝在开启另一段即将发生或一定发生的故事,一切变化无常,一切又早已注定。
总是有些温润的情怀在心间挥之不去,如同那无法干涸的六眸池水,在生命的过程里悄无声息。龟洋古刹的龟肯定不止门口的神态可掬一动不动,当然也包括放生池里的各种活龟,那些龟有的悠闲地游泳,有的昂着头晒着太阳,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聆听梵音,想必一点一滴的耳濡目染也能修成正果。池底的绿色苍苔也是时光赋予的积淀,积得越厚越能越能见其风霜。
来龟洋古刹必须看一眼大雄宝殿左后角的龟泉井,传说中有“大旱十年,唐井不干;洪水为殃,唐井不涨”的谚语和“龟井吐杉”。足见其神奇。
拂过阳光溅落的尘埃,将思想做一次更加澄澈的沉淀。一座历经千年的古刹,封藏着莆田人崇敬佛教的历史。它也许已经苍老无声,可是过往的每一次春夏秋冬都值得后世的感慨万千。
站在寺庙的门口,一脚净地,一脚红尘。出家和入世并没有距离。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檐脚流泻下来的阳光擦亮朦胧的记忆。犹记得当年陪同父亲一起第一次来到龟洋古刹的时光,那年父亲讲述着年轻时候步行走小路来龟洋古刹。听着父亲的讲述,看着父亲魁梧的身影在渐渐地佝偻,那是第一次陪父亲逛龟洋古刹,也是最后一次。
在千年的龟洋古刹面前,谁都不是主角,所有人都是一场陪衬。所能领悟的是天王殿的“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以及斋堂内“既有功三餐可饱,如无事一米难消”。在悄然流逝的时光里,沿着历史的风烟追溯,在旷达的人生里获得一种坚实与淡定的快乐。
抬头,天高云淡,寺庙右手边的石埕上,建有全石结构高三十三米的尖顶翘角的七层“定光舍利塔”,宛如巨人伫立,塔室空心,有石梯通往各层,层层都供有菩萨,镶有罗汉像和法语、经文,周围有护栏,立于其上,风景尽收眼底,明代陈经邦曾有联“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可见意境之美。如果有幸让我品尝到龟洋古刹的“月中香”茶,我亦当赋诗一首,哈。
记忆的脚步坚定有力,古老的龟洋古刹在岁月的剥蚀中愈加沧桑古朴,如同父辈们坚实的脊梁,我不知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再次来瞻仰龟洋古刹,也许明天,也许明年,也许下一辈子吧,但我会把一份温暖的记忆保留在心间,在以后的人世间每当寒凉,总有一份秋日的暖阳的辉光鼓励着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