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赫·斯宾塞
我们总会莫名其妙不喜欢一个人,因为对他们所贴的标签而引起偏见,我们经常谈及偏见,到底偏见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根源又是什么,它又会引发什么后果,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偏见。下面我将结合《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对偏见予以阐述。
一、偏见的本质
偏见的本质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由不喜欢的负面情感、歧视的行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三者独特结合而来,它的本质就是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
偏见不同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这样的概括或多或少是真实的(而且并不总是负面的)。可能正确,可能错误,可能过分概括而偏离事实真相。但是它是基于事实核心的。刻板印象并不是偏见,反而可能为其提供支持。
偏见不同于歧视,歧视是一种行为,是由偏见的认识和态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偏见目标或受害者的那些否定性的消极行为的表现。比如说常见的便是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二、偏见的根源
1.社会根源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比如美国奴隶制时期,主人对奴隶形成的偏见。
我们在社会中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会导致偏见,比如权威人格的人极易出现偏见,常见的宗教偏见,因为从众而形成的偏见。
社会制度也通过学校、政府、媒体等各种形式助长偏见。
2.动机根源
替罪羊理论:
痛苦和挫折(目标受阻)常常会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尚未可知时,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是一种“替代性攻击”现象。而竞争是挫折的来源之一,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以及附加在这种身份之上的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意义。
这个理论涉及三点
我们归类:我们将人包括我们自己归入各种类别。
我们认同:我们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我们的内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
我们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外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
社会同一性理论会导致内群体偏差,即会因为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而产生积极的自豪感,从而更加偏爱自己的群体,从而对其他群体的成员形成偏见。
3.认知根源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在认知上,我们喜欢将人分门别类,因此我们我们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当大家都不熟悉的情况下,这种倾向很严重。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这种独特性会使一些人变为焦点,人们倾向于认为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这个人引起的。有时我们对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格外关注也会产生出虚假相关。(即假定在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人特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
归因
我们总是对自己群体的成员给予善意的理解,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行为时,我们更容易从最坏的角度设想。且对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天生特点,对其积极行为闪烁其词。这便是心理学上的群体思维偏差。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公证世界现象,它会导致我们对对不幸者的贬低,对受害者的指责。就因为它低估了不可控因素,倾向于认为事情本来就应该如此
三、偏见的后果
偏见使我们对其他群体的成员产生负面的刻板形象和歧视行为。
我们会对他们有一个负面的预先判断,它会引导我们的注意和记忆,从而影响我们对个体的判断以及对事件的解释。
歧视会影响受害者,使其责怪自己从而退缩、痛恨自己,也会使其责怪外部让其反击、怀疑。
刻板印象则会让人们产生一种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根据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面对负面刻板印象而引起的威胁可能造成表现缺憾以及不认同,导致我们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在判断或者开始与某人交往时,有时可能只依赖于刻板印象。在这种情形下,刻板印象能强烈的扭曲我们对人的解释和记忆。
四、如何避免偏见
1.谋求建立合作、地位平等的关系
2.通过法律要求不得歧视
3.取消支持偏见的社会制度
偏见一旦形成,便会持续下去,很难消失,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其理所当然,这种态度都是由于对其群体的刻板印象,我们需要与其他群体加强联系,近距离感受他们的美好。以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不要有预先的判断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