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省吾身:亲子教育的范本

亲子教育,是当代很多父母都很重视、在学习和探索的一个课题。研究表明,因社会经济收入差距的增大,父母给孩子提供更好物质的同时,急于为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以致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价值感低等。

今天再听樊登老师解读《论语》,发现提出反思自己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孩子,与大家分享心得。



01:做自己的主人,遵循内心


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

我们成年人要反思对待工作是否尽心竭力,我认为与《论语》中“敬事而信”的“敬事”有很明显的一致性。通过每天的工作、体现出的做事的态度,看出一个人对责任主体的认知。当我们认真而严谨、怀着敬畏之心、多维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时,我们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会让我们更加积极的发展自己和社会。

比如一个教师,如果带着思想和使命去教书,影响的可能是很多孩子的观点、行为和命运,此时他也越来越热爱这个职业。反之,如果他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挣那点工资,那结果大概率是越干越无趣。

这对于我们教育孩子的意义在哪呢?在于认清责任主体。我们时常看到家长为孩子报兴趣班、辅导作业等,想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很多孩子却不认为上学读书练习是他自己的事,而是为了父母高兴和别人的面子,每天像做工作任务一样敷衍的去完成,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有效的改变一定是孩子首先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相信可以自己做主对自己负责、有能力学好,这样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02: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二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关于诚信这个词,我之前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努力“说到做到”,却未深入思考出现“说到做不到”的原因:有碍于面子或是在某种氛围中勉强做了承诺,但实际内心并不想真的去做;有结果不如预期,做承诺的人其实并没有能力或者想做做不到;还有因关于是否做到这件事,说者和听者之间存在不同理解和要求而未真正实现。

前两个是我们特别常遇到的且自己也有相关经历的,比如,领导在会上交代的任务,心里有意见在不想做的情况下答应了,后来因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做不到,这两种状态下便会出现再找借口拒绝或拖延的结果。

这里,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点原因,因为对于是否守信这件事当事者存在的误解这件事,是客观存在但我们不易觉察、常常忽略的。比如父母答应对孩子好这件事,父母通常认为尽己所能的在为孩子好,但身为孩子的却不这么认为。所以,亲子关系中因此产生的问题往往大人觉得伤心委屈,孩子压抑愤恨。

明白了这些,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学会保持谦卑,在不想做时承认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无法做到时承认自己的不足,在亲子共处时不断确认孩子的真实需求。最终做到不违心或随意承诺、不硬扛死守承诺、不自以为是的满足于已兑现承诺。



03:优化自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省:传不习乎?

我们能不能把学到的或教别人的东西反复练习,去运用和内化呢?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网络上大家说“鸡娃不如鸡自己”,其实说的还是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想让孩子举一反三,多读书多思考,加强锻炼,丰富自己等,最应该做的就是多问自己,我们想要求孩子的,自己是否在实际执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以更高目标同孩子共同成长,也可能是理解后不那么勉强孩子,但有了同理心后亲子关系一定会和谐很多。


当我们从工作学习上是用心为自己负责实现价值、人际交往中理解别人并减少盲区、在修为方面以成长型心态提升自己,那我们给孩子传递的理念,就是不错的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