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想买点零食,会找妈妈要零花钱,但有时候总会不小心把钱丢了,而自己只会急得哇哇大哭。
后来,长大了,可以刷卡了,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带着银行卡,就不怕有什么需要消费的而自己钱不够,但银行卡成了小偷的目标,也会因为不小心弄丢。
再后来,智能手机出现了,电子交易平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只要带着手机,便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生活极其地便捷了起来。
提到了电子交易平台,就不得不说支付宝了,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为此受益,说到这些,又不得不说马云,他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支付宝,还有他的阿里巴巴。
马云原本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语教师,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什么让他得以成功,又是什么让他能够持续成功的呢,《中国能超越硅谷吗?》这本书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这本书作者安妮卡.施泰伯博士,是数字时代管理领域的国际权威,她有超过18年的高科技公司的高管经历。这本书通过对比硅谷和中国成功企业的案例来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1.管理还是领导
1994-1995年,美国在线服务商在美国向公众出售在中国发展缓慢的互联网连接服务,马云第一次访问美国之后,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购物网站应运而生,这个网站就是淘宝网,而另一个创新平台则是支付宝。
这两个网站,一个为我们购物提供了方便,一个在支付的同时又能确保资金的安全,久而久之建立了人们对它的信任。
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行业,就像一棵大树的无数分支一样,比如电影制作和发行方面的业务,这些相互交织的分支围绕在电子商务的周围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组成了马云的成功,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马云说过,要建设未来商业基础设施,而他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将这样的目标和愿景传达给每一个员工,从而形成了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他带领着员工们一步步奔向共同的目标。
2.给员工更多的施展空间
自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的事迹成为中国发展企业史上的奇迹之后,张瑞敏带领海尔以用户的需求为己任,不断寻求发展,从2005年至今海尔又进行了新的变革,实施了“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就是以用户为导向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他将企业内部分为若干自主经营的小团队,这些由不同职能和专业人士构成的小团队能够与用户紧密对接,也能够实现企业内部部门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紧密对接,从而让整个海尔能够快速识别用户的需求并迅速应对。
他将领导权下放给各层级,并以此来督促各层级被客户“领导”。而这样的创新型管理模式,让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也正是在张瑞敏的创新管理之下,让海尔一步步从濒临破产成为了一个在2016年便拥有九万名员工,年营收超过290亿美元的名副其实的全球性企业的海尔集团。
3.紧跟时代的步伐
1978年,我国经济改革开始,市场的供求力量在指导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中发挥直接作用,并将中国市场向外国投资及全球贸易开放。实施市场经济之后,国内企业不得不从零开始学习。
据商业研究者叶恩华和布鲁斯.马克恩的研究,初始阶段,中国企业家从模仿到增量的提升创新来改进产品和服务。
中国企业不得不用创新来满足跨国企业对于产品的苛刻要求,同时也要与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竞争。而这种竞争要求中国企业能够达到世界标准,最后,又不得不要求自己能够实现全球技术领先。
根据叶恩华和马克恩的研究,中国企业已经在国外投资建设了超1500个研发中心,截止2017年,中国的高铁通车里程数达到2万千米,时速达300千米,中国计划到2025年铺设1.5万千米高速公路。
改革开放,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创新体系的建立,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都推动了我国创新能力的建设,我们中国已然是一个创新型国家。而这一切也都源于不断地探索与学习。
硅谷无疑是中国企业家学习的地方,如今的国内创新型企业与硅谷企业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正在寻求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也正在超越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