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晚上十点多接到绿豆的邀请~说因人数限制要新开一个写作打卡群,问我要不要加入的时候整个人嗨到飞起。因为终于可以给自己一个安心写作的机会了。耶!
这一篇算是加入写作打卡群的一个前传吧,也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个礼物吧。也算是蛮巧的,刚看完《小王子》的有感而发吧。
从小我就喜欢问爸爸为什么。还记得那时候在奶奶家有一套少儿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说是姐姐的,我就明白了这是不能乱动的意思。当是源于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会自己偷着看。还记得那套书有黄粉蓝三本,每本都厚厚的。但是那时候小小的我抱着它们也不觉得重。只想把它们赶紧看完。
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订《人教版中学生必备读物》那一套书。说是自愿的,但班里大多数同学还是订了,因为老师会布置看这些书写读书笔记的作业。我感觉我看的应该很认真,因为每本书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并把这个习惯保留到了现在。这个习惯并不是看书做批注,而是记笔记。
高中的时候,我选择了理科。但是我的数理化生都不好。虽然我的书上记的满满的都是笔记,但是这对于不能死记硬背的数理化生来说根本是徒劳的。所以老师会告诉家长说,你家孩子挺努力的,很认真,只是成绩上不去,可能还没开窍,等脑子开窍了就好了。只是这理科的脑子估计是生锈程度太严重,一时半会儿也没开了,直到现在。
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心理学。虽然是文理兼收,但是主要的学科性质和考试还是靠死记硬背。除了认知心理学和测量心理学这两门要用理科思维的科目之外,其他的学科我都是考前背重点笔记就拿高分了。短时记忆长度能到10几个字母的我也就这种应试能力强一些了。然而记得快忘的也快,真正留下的东西也并不多了。
这么一圈看下来可能我会给人古板死板呆板的感觉。但是回到爱问爸爸为什么的我。因为小时候爸爸的有问必答,也就让我把这个“问为什么”的习惯保留到现在。然而渐渐长大了才发现其实爸爸的回答并不是全对。成年人的世界里也并不会所有人都像爸爸一样回答我甚至是理会我。而且有些问题爸爸也回答不上来。比如“你跟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你为什么不让我见妈妈?”“你为什么骗我?”
其实从小我就是喜欢读书的,这都源于我那该死的好奇心。但是细数起我到底读过哪些书,却并不能说出几本。后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喜欢读书,是妈妈一直在告诉我这点,因为她常跟别人说“我们家毛毛从小就喜欢看书。”话听得多了我也就当真了。我也会跟妈妈一样告诉别人我是个爱读书的人。兴趣爱好那一栏也会写着爱看书。上了大学以后也确实看了些书,但大都是推理侦探小说。这也是源于我那该死的好奇心。
工作这两年读的那几本书也都是小说类的。我本以为我读书的意义就在于满足我那该死的好奇心了。然而今天当我坐在这回家的火车上,努力的逼着自己看《追风筝的人》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是。这一会儿我看的很难受,很费力,看了半天也才看了十几页。这本书大学时听说的,就一直很想看,去年回家临走时从朋友那儿借来打算在路上消磨时间的,然而一年过去也没翻开。这终于舍得翻开了,却又看不进去。如果说是为了满足好奇心,那就应该像汲取清泉一样看下去。然而我发现我真正看不下去的原因,感到这么累、这么费力的原因其实是我看的太刻意了。
起初我还不太确定自己的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当我欢喜的把对铺的小伙伴手里的《小王子》借来,花了一小时才费力的看完之后,我就确定了。我看的太刻意了。
具体怎么理解“刻意”呢?就是当我在看书的时候,我想要把故事里的每个字都记下来,想像当初考试时背考点一样,把每个字都背下来。因为我总觉得有一天在哪里兴许会用到。我总想看出些什么所谓的意义。所谓的内涵。连《小王子》这么轻松的童话看完以后我都觉得很多地方没看懂。也许有人会说这很好啊,这表示你长大了啊,成熟了啊,学会去带着思考而看书啦之类的话。但是我想说我连书本身的内容都没有享受到,就沉浸在不断的想要记住,想要索取的这种“刻意”读书上,那我未免也太“功利”了。
读书都读的这么功利,那读书的意义又何在呢?
记于开往回家的火车中铺上
2017.01.24 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