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幸的被邀请参加一朵老师的育儿沙龙。一朵老师原来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副教授,著名的旅非国际汉语教师等等头衔。同时还有个以704分考进百大的儿子。在我们开始上课前,一位i妈妈问自己大概8,9岁的孩子。要不要进去。孩子回答不要。妈妈说,这个老师的儿子,704考到了北大。娃回答,真的吗?那我进去听听。 整个沙龙,我坐在边边上,看到一朵老师谈到玩游戏,看电视孩子的心里状态。这个娃不停的点头时,我就知道北大学生的妈妈确实是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下面是我课堂的感受,以及自身感受的结合。较为的散乱。各位多多包涵。
家长们喜欢把----学和玩,放在两个对立面上。认为学是好的,玩是不好的。孩子太多的玩耍是会影响到学习。所以会压缩孩子玩的时间。而实际上,我们不需要把玩和学放在对立面上。
在玩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有让人快乐的多巴胺分泌,而这个多巴胺会让你有享受,全身专注的体验。而家长不允许孩子去体验快乐,享受,专注的状态。那么换个角度想想,在快乐的状态,孩子都不能体验到专注。你怎么可能让孩子在面对学习时,专注。
是家长把世界里的一切分为有用和无用,好的和不好的。可是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一体的。孩子们就是通过对世界有用和无用,好的和坏的来体验这个世界,同时构建自己的世界。
家长会对孩子说,你之前说了(如何)……,你现在就应该(如何)……我们会用道德来绑架孩子。同样换角度,如果你的上司说你之前(如何),你现在却(如何)!你的感受会是什么?你会觉得,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会想去解释,诉讼,同时体验到委屈,无力,伤心……所以当我们说孩子时,孩子也会有相同的体验。只是我们面对上司时,我们可以说老子不高兴,伺候不了,老子不干了。可是孩子面对时会怎么样呢?他那么的弱小,那么的需要你的帮助,支持。你就是他唯一生存下的支柱。
妈妈的作用是什么?` 1
当我们在外面遇到挫折,回到家里你希望你的母亲怎么对待你?
你又希望在你妈妈身上获得怎样的体验?
在我的朋友群里会听到一种声音是-----我不希望我的妈妈这样对我。他不能因为是我妈妈,他就可以这样!我完全没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又或者,我在外面已经累的死去活来,回到家他还喋喋不休的。
其实孩子也一样的。我们所有的感受孩子都会有,他只是比我们小一号的人。
现在学校给予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用动作来表达,可以做成一个下压的动作。而这个时候,孩子回到家里,如果妈妈还是继续的做下压的动作,孩子会很难受的,连个轻松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妈妈应该做一个托举的动作。通过你的托举,给孩子支撑。
如这个图,如果妈妈支撑的双手拿开,哪怕是只是挪开一只手,孩子都会感受到动荡和不安。所以让孩子知道,无论外面怎么样,家永远是你的支撑,依靠。 不仅仅只是在行为支持到孩子,我们还要学会用语言来表达爱。
曾经我的瑜伽老师说,两个人在孤岛上生存,除了基本的水,食物以外,还需要温柔的语言。
一个日常经常遇到的雷区
表扬孩子----你这样子,真棒,真是个好孩子,乖孩子
批评孩子-----你这样子,真的不好,我不喜欢你了。
这样的问题是---我的好,是因为我这件事情做的好,我才好。这个好和我无关!而做的不好时,事情不好,也就意味着 我 不好。
所以,需要告诉孩子你是被我无条件的爱着的。你的好,不好我都爱。我会因为你做的好而高兴,也确实会因为做的不好而不高兴。而我所有的情绪都只是对着事情,并不是你,你永远是被爱着锝。
如何与孩子沟通。
之前上王人平的课,他说当你跟孩子一句话重复3遍,孩子都不给你回应时。你就需要去调整你自己了。而如何调整呢?一朵老师给了很好的建议,也非常的使用。就是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用10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百度---
现代汉语: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单句和复句.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优化你的语句。比如,你这样不好--你这样做,我会觉得不好----你这样做,我会觉得对你不好。
很多的书籍,专家都说当你和孩子沟通时,你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一朵老师在这个基础了给出了更精微的指引。一朵老师有当场示范,在这里我只能说说我感受到的。蹲下来,牵起孩子的手,重点是你们需要四目相对,透过你的眼睛,身体,语言一起来和孩子沟通。用一朵老师的话是,你可以通过你的眼睛将你的话,印到孩子心里。在现场,我确实也感受到了一朵老师沟通时的真诚。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我们确实也蹲下来了,也看着孩子了。只是我们是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与孩子沟通,有时也会冒出,事情就是这个样了,反正就必须这样的做。
我们是在和孩子沟通吗?还是在命令孩子,你必须这样。当我们被命令做自己此刻不愿意做的事情时,我们都会自然的反抗。所以孩子反抗你,你觉得会有什么问题吗?
最后回到一开始的对立面上,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学习的。
之前听樊登读书会里请到的一位育儿专家,这位专家也提到---对立面。他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里,特别的在意对立性。比如孩子学步期,撞到了桌脚。
老一辈的人,可能会说桌子不好,打打打。那么这样你就把桌子和孩子成为了对立面,桌子不好所以我要打。而孩子长大后,却常常责怪孩子自私,不为他人着想。
我的做法呢,我会对孩子让孩子在怀里哭,同时对他说----桌子是死的,你是活的,你觉得是谁的问题?我曾经认为我处理的不错,摆事实,不偏袒。
这位育儿专家的做法,第一步,拥抱孩子,陪伴孩子,理解孩子被桌子撞到的疼痛,第二步,带着孩子走到桌子前说,桌子我知道你也是很疼的,摸摸你就不疼了!
和专家相比,我真的就是弱爆了。我,不是一个妈妈,我是一个法官,一个绝对正义不偏私的法官。孩子在我这里感受的可能是冰冷吧。而专家呢,即共情了孩子,也让孩子学会了共情。让孩子了解,出现问题时,我们之间不是你死我我亡的关系,而是可以尝试找到方法共存。而这样的共情,共存的品质,无论是对孩子以后做事,还是与人交往中都会大大受益。我亡的关系,而是可以尝试找到方法共存。而这样的共情,共存的品质,无论是对孩子以后做事,还是与人交往中都会大大受益。我亡的关系,而是可以尝试找到方法共存。而这样的共情,共存的品质,无论是对孩子以后做事,还是与人交往中都会大大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