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有时,会对某些食物有所怀念。
前几天,对包子哥说:好想吃老家的新鲜炒豆丝啊!好怀念那大锅大灶里炒出的,融入蒜苗、猪肉、青菜和豆丝鲜香的豆丝。包子哥答:那问妈啥时做,我带你回去吃,免得老惦记。我想说,没我带回的空降订单或忙得不可开交时,包子哥真是个好男人,反之,给差评,呵呵。
前两天,婆婆打来电话,说要摊豆丝了,问周日是否有空回老家……
毫不犹豫地说:回!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习惯皆有不同。
作为武汉人,准确说是来自武汉郊区的人,豆丝,是必备传统年货之一,也是我最爱的家乡美食之一,特别是在街头吃过心生失望之余,婆婆做的豆丝开始疯狂长草……
孩童时的乡下,各家兄弟姊妹多,摊豆丝可能会选某个晴朗周末——那时不兴培优,学生周末可以帮家里干很多活。
如今,老家村里,老弱病残多,壮年劳力少,摊豆丝越来越不易。
今天,想来絮叨絮叨摊豆丝。
初冬时节,叶子枯黄,纷纷凋落,层层堆积山间。公、婆开始上山收落叶(据说松叶火旺烟少为最好,据说山林落叶越来越少),再运回家,堆在某个不会被雨淋的墙角待用……
冬至刚过,公、婆会关注天气预报,在雨雪未到时,瞅着未来有几天晴朗的日子,就开始张罗摊豆丝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要备食材。
首先,挑选新鲜饱满的大米和绿豆,用清水浸泡。大米一般泡12小时,这里没啥讲究;绿豆一般泡24小时,这里讲究颇多——泡好的绿豆,需人工去除绿色外皮,从而去除涩味,提升口感。
然后,把泡好的大米和去皮的绿豆充分拌匀。
最后,运到磨坊碾磨成浆——我童年时,因没机器,这步需人工推石磨进行……
众人拾柴火焰高,再要请帮手。
手工摊豆丝是个“大工程”,一般需五人互相配合,共同协作。
一人负责烧火,一把把干燥的松叶放入大灶,升腾起一股股火焰,由小到大再到无……
一人负责摊熟,手持萝卜头,放进油+水里蘸一下,在锅里滑几圈(让锅有点油花),将米浆倒入薄薄、匀匀地摊成圆饼,等灶里一把火熄了,锅里豆丝就熟了,顺手取出,整个过程极麻利……
一人负责传送,刚出锅的豆丝,被放在一个反置的篾筛上,要快速转移到干净案板上,再回来端第二锅……
一人负责切丝,端坐案板一侧,面前一把砧板一把刀,要把尚未冷却的豆丝卷成圆条,再均匀切丝……
一个负责晾晒,把切好的豆丝,快速放在搭好的晒台上,等待阳光先生的临幸……
五人围绕豆丝,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分工合作……
摊豆丝的日子,犹如一个小节日。通常,主人要去集市买点鲜肉等,再去菜园摘点青菜,把肉片、青菜和豆丝等食材,依次放入大锅,做成美味鲜香的炒豆丝,当午餐或晚餐。无需多调味品,只经油盐一顿翻炒,厨房上下、院子内外,即刻便弥漫醇厚浓郁的香味,好像在暗示路人:快过年了!
摊完了,主人会给邻居或宗亲送上几块卷成条状的鲜豆丝……
各家各户,如此这般,礼尚往来。往来间,就有了比较。婆婆做的豆丝,色泽鲜艳(自带绿豆仁的黄色,请注意,并非绿色哦),口感香甜,绿豆:大米比例为1:1.8(这是源自食材本身的香甜)。
豆丝晒干后,会被婆婆装入干净纸盒,作为平时粮食、孩子礼物和春节赠礼(通常只有少数客人才会得到这份赠礼)。
今天,婆婆指着阳光下的豆丝说:摊豆丝很麻烦,别看这点东西,我们五人一起忙了五、六个小时,她们摊豆丝时,我也得去帮忙……
我知道,每一根豆丝里,都融入了双亲的无私付出和拳拳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