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
蒋捷: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
【译文】
少年快乐的时光中,我在歌楼上听雨,屋里红烛盈盈,在灯光下的罗帐,是如此的轻巧美丽。人到中年的时候,在风雨飘摇的小船上,看着天空中蒙蒙的细雨,江面上一片白茫茫,水天相接成为了一线,在萧瑟的西风中,只听见一只失群的孤雁,发出的阵阵哀鸣声。
如今已人生暮年之时了,两鬓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这僧庐下,倾听着点点滴滴的细雨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情,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又要感慨呢?那就任凭那窗外的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台阶前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吧。
【创作背景】
本词是词人在南宋灭亡之际的代表作。公元1267年,南宋被元朝灭亡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词人通过作品来抒发了内心的悲伤,表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赏析】
本词通过不同的听雨画面,描述了三个阶段的人生境遇,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本词上片描述了少年和壮年听雨的画面,表现了不同的人生心境。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是第一幅画面,展现的是词人少年时听雨的场景。“歌楼”、“红烛”、“罗帐”,表现出了春风得意的少年情怀。少年时意气风发,青春正好,大好光阴,一掷千金,沉醉在自己美好的人生中。
这个时候的听雨,是在歌楼上,此时的雨中,增加了红烛罗帐的味道,与忧伤悲苦无关,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青春岁月,是短暂的,在词人心中却是永恒的。这是一幅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青春图。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接下来的画面转换到了第二幅,这是词人壮年时在客舟中听雨的画面,展现的是一幅水面辽阔,风云低垂的秋江雨中图。此时的词人,仿佛一只形单影只的孤雁,充满内心的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羁旅漂泊的疲倦、人生不定的忧愁悲伤。
此时词人耳中听到的雨声,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让人不禁声声断肠,表达出了词人在兵荒马乱的世道里,面对着颠沛流离的坎坷境遇,心中无比的悲凉心境。词人将满腔的离愁别愁,都包含在这一幅壮年时听雨秋江图中了。
本词的下片描述了晚年听雨的画面,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是一幅词人眼前处境的画面,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绵绵的夜雨声,内心的凄凉,处境的艰辛,从画面中深深体现了出来。
这个时候的听雨,没有了少年的欢乐无忧,也没有了壮年的悲愁离恨,此时对于点点滴滴的雨声,已经是木然了,心里再也无法产生任何感觉了。
最后的两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词人通过自己一生的经历,得出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结论,蕴含着无尽的感伤,“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饱经忧患沧桑的词人,即使是彻夜难眠,倾听着雨声,但是他已经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
本词用少年歌楼听雨的快乐,壮年客舟听雨的悲愁,寄居僧庐听雨的超然,展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感情挚深,内容丰富,语言凄婉动人,是宋词的千古名篇。“悲欢离合总无情”更是成为了千古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