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前阵子,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的海报和金马奖海报的一张对比图被顶上了热搜。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水平如何高低立现。
再来看看颁奖现场背景板对比图。
伤害更大了……确定上面那个,不是乡镇企业表彰大会现场吗???
能成为如此重要场合的海报设计师,能说他/她知识水平低?不低,相反还可能很高。
恰恰应了木心说的那句话:“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2 美盲,正在摧毁着我们的后代
微博上曾经有过这样一组热搜图片,源自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讲解员许鑫。图片的主要内容,是四川省安岳县的石窟佛像修补前和修补后的对比。
修补前的佛像,神态悲悯安详,整体造型兼具唐代之浑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中的端庄肃穆,仿若从石中生长出的人体和五官超自然美感。
被修补后的佛像呢?颜色超奇怪,失去了刻线的流动,巨石的材质的厚重与坚硬的质感,超自然美感荡然无存。
南宋时候的一尊艺术价值极高的拈花微笑造像,也未能幸免:
修补后的样子使文物价值尽失。宗教艺术中的慈悲,谦逊从佛像中透出的美感被毁于一旦。
主管部门说是信众们在1994年和2015年,自发筹钱做的佛像修补。相信这些修补佛像的人,初心也是想要维护文物,绝非是有意破坏文物。
他们有钱、有心意、有修护文物的热情,但是,却唯独缺少了对艺术的审美。
太多国人的审美,还停留在“红红绿绿的多喜气”、“金灿灿的就是好”。
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当美盲负责与艺术有关的工作时,无疑是在摧毁历史文化,以及我们的后代,让他们无古典艺术可欣赏、无艺术作品可借鉴,甚至影响着他们的审美和生活。
吉林大学教授曾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描述过这样的场景:
“看看我们的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腿,穿一双拖鞋,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
你们觉得美吗?
3 有审美力的人,终将拥有开挂的人生
有这样一则乞丐与玫瑰花的故事,虽然是故事,但也道尽了真理:
一个卖花的小女孩送给了乞丐一只玫瑰花,乞丐回到家之后,他在家里找出一个瓶子装上水,把玫瑰花插进去养起来。
他突然间觉得,这么漂亮的花怎么能随意插在这么脏的瓶子上,所以他决定把瓶子洗干净,这样才配得上这么美丽的玫瑰!
做完这些工作后,他又坐在边上静静的欣赏着美丽的玫瑰,突然间他感觉这么漂亮的玫瑰怎么能放在这么杂乱的房间里呢?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把整个房间打扫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摆放整齐,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出房间.......
突然间整个房间因为有了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变的温馨起来。这时他仿佛忘记了自己所在何处,正在陶醉时,突然发现镜子中反射出一个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衣裳褴褛的年轻人,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是这个样子,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呆在这样的房间里与玫瑰相伴呢?
于是他立刻去洗了几年来唯一洗过的,也是第一次澡,洗完之后找出几件虽然显得有点旧,但稍微干净的衣服,刮完胡子之后,把自己从头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后再照照镜子,突然间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年轻帅气的脸出现在镜子中!
这时候,他突然间觉得自己也很不错,为什么要去当乞丐呢?这是他当乞丐以来第一次这样问自己,他的灵魂在瞬间觉醒了,其实我也很不错,再看看房间中的一切,再看看这朵美丽的玫瑰,他当下立刻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去找工作,自此之后,他努力勤奋的工作,成为了企业家。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美能够涤荡人的心灵,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
因为,美让我品尝到生命中最甜的那部分的滋味。
美学从18世纪德国从哲学系统里面发展出来,在拉丁文的原意是感觉学,是说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有非常细腻的感受性。
所以生命的丰厚,记忆的深度,都来自于美学的感受。
有了审美,你可以把早餐变成这样:
有了审美,你可以把阳台变成这样:
有了审美,你还可以将软装变成这样:
当你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追求、有所讲究的时候,还能不努力进取以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4 如何提高审美,让孩子拥有开挂的人生
提高审美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多欣赏美的风景、物品,学习美妆、穿搭等,都是提高审美的一种方式,但要说最有效的方式,当然还是从小学习美术、接受美的熏陶。
因为美术,不仅仅教你发现美,还会教你观察美、知晓美、记录美。
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在老师的讲解下,细致地欣赏不同画种的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构图知识、绘画用色方法和绘图技能,进而凭借这些知识提高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最重要的是,美术涉及的内容广泛,有人物、风景、建筑、家具、饰品、电器、动物等等,可谓是全方位的训练孩子的审美能力。
除了审美,还有创意。自古以来,凡能吸引人眼球的事物,无不跟“创意”有关。对于新颖、有趣的东西,人们向来是喜闻乐见。而有趣的美术课堂,正好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