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农村教育
引言
整个暑假,我待在乡村,亲眼目睹了乡村的没落。一个曾今是八十户的村庄,现在只有不到三十户的人。曾今到处可以听见孩子的打闹声、孩子的哭喊声,大人骂孩子的声音,而现在村庄沉寂的可怕。整个村庄找一个四十岁以下务农的人没有一个,真个村庄只有老人和小孩,正是这些老弱病残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农村。农村到处是红砖瓦房,只有一两个老人居住。一个没有生气的村庄,晚上的寂寞让人恐惧。有时候,我待在这里有一种莫名的害怕,我怕若干年之后,留守的老人去世之后,这个村庄还会什么?生我养我的村长难道会这样慢慢的消失在祖国的版图上吗?快随发展的经济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曾今将村中的沟沟洼洼都变成良田,而现在真正的良田大块大块的荒芜,长满野草。如有人耕种的农田,耕种者还是三十年前的那群人,丝毫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有他们的容颜。
村小的消失
还记得1990年的时候,我们村有两所小学,每一个社都有一所。虽然当时人数不是很多,老师不是很好,但是村庄里面因为有了学校,显得非常有生气。破落的校舍中传出的读书声,让人感到一种希望的存在。这几年,我们的村小由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瓦房,校园到处呈现出现代化的气息。可是,再好的校园,如果没有学生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座建的很漂亮的学校,空空的蹲在村里的中心,没有一个学生。这几年,随着风雨的侵蚀,已经变得破烂。随着年轻人的走出村庄,村里就很少有孩子。我想随着这座学校的自然消失,村小只会留存在曾今在这里的人的记忆里面。扎根农村教育的说法只会是一种愿望,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只是一种理想。随着村小的消失,一批批村小的年轻老师只好选择另谋职业。也然坚守在村小的还是曾见我们的老师,已经很老了。他们需要休息了,可是年轻人在这里是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在一个农业大国里,没有村小,没有乡村教育是多么的可怕!村小会成为已成历史的符号。
儿童童年从陌生的地方开始
最近几年,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就会别年轻的父母带着远离家乡,去外地开始追逐梦想。可能受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念的影响,年轻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抓起。村子里的孩子都会被年轻的母亲带着在乡镇或者县城的幼儿园上学。这些年轻的父母大多读书不多,他们把他们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些孩子过早的承载着父母的愿望。这些年亲的母亲常年在外租房陪孩子读幼儿园。他们所谓的好幼儿园,就是每一天教孩子认字多,识数多,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幼儿园。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开始写字、识数。没有游戏、没有音乐、没有画画。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我不知道这些辗转他乡求学的孩子,以后还有没有故乡、童年、童年往事、童年伙伴这些记忆呢?
这些年轻的母亲无所事事,只是给孩子做饭。年轻的母亲学会了奢侈的生活方式,忘记了自己来外面的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陪伴孩子读书的母亲,有一部分移情别恋,婚外情更是泛滥。这种陪读葬送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得不尝试呢?
无休止的转学
开学初,农村的学校地位非常的尴尬。一方面,教师大量的调入县城学校,一方面学生开始陆续的转走。我们也很理解这些家长的良苦用心,谁也不愿将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交给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和县城学校有太大的差别。县城学校几乎拥有最优的硬件资源和软件实力,每一所学校农村的好教师都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每一所学校的优秀学生也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没有好老师,没有好学生,农村学校怎么能在应试教育中战胜县城学校呢?没有成绩,谁还会承认农村学校?农村校长想尽各种办法阻止学生转学,家长也使出千方百计,动用各种关系转走学生。每一天多出一个空座位,最为教师,心中总感到失落,这是家长对我们教育的不认可。现在有关系的老师都已想办法调走,剩下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好的生源已经流向了县城的方向,待在这里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学生。
孤注一掷
有时候,看见各个学校附近拥挤的出租房,我会感到害怕。我想如果这些家长的愿望不能够实现的时候,家长会是多么的失望,孩子在家长眼中将会是多么的无能。农村,很多的家长都已放弃家里的农活,租房陪孩子读书,这种趋势从幼儿园已经开始,初中、高中特别的严重,四分之三的初高中学生都有家长陪读与做饭。陪读族就成了学校附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长这种畸形的教育观让很多人担心。家长的目的很清楚,所谓的受教育就是让孩子跳出农门,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为自己争面子的工作。家长的出发点不是孩子的发展和孩子一生的幸福,而是自我愿望的强加。这些被家长“绑架”的孩子,他们没有任何自由。不能够自由的看课外书,不能看电视,不能听歌曲,不能和同学交往……一切不利于成绩的活动都被禁止。这些孩子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孩子没有自我学习的机会,所有都在家长的安排之下。孩子过着“猪”一样的生活,不用做家务,不用洗自己的衣服袜子,总之,一切举手之劳的活计都被拒绝,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做题,做题,再做题。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教育出的孩子成绩很高,情商、交往能力、动手能力都非常的欠缺。我们教出的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激情,没有理想,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强迫去做。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的贫乏。试想,一个没有音乐,一个没有伙伴,一个没有爱好,一个没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悲!这些人走上社会,他们怎么样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呢?
我非常的担心,家长的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后果是非常的可怕。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社会发生这种后果很严重,会毁掉很多的家庭,会让很多这样的家庭没有幸福可言。
资源的极度不平衡
本身教育的发展就是不平衡,而最近几年的撤乡并校这种政策,让很多的农村学校更是没有立足之地。教育行政部门不会对农村的学校做过多的投资。县城的学校到处都是高楼,每一座楼上都有暖气,而农村学校依旧保持着十年前的样子,还是那些平房,只不过已经很破旧了。老师的办公室、学生的宿舍还是十年前的样子,还是用火炉子取暖。县城的每一所学校都配有先进的计算机室、实验室,而农村的中学还是十年前破烂的的电脑,没有一件像样的实验室。县城学校享受着各种优惠政策,作为农村的学校只能望洋兴叹。县城教师没一学期都有外出旅游,外出学习的机会,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这只是梦想,除了校长,很少有人走出学校。将所有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县城的几所学校,这种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名校是非常的错误。自古以来,没有一所名校是行政干预形成的。名校并不是集中了所有的优质资源就可以办成,而是尊重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中形成的。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让农村的学校生存极为艰难。
家长的愚昧
这是一次在县城培训的时候,县城的一位校长大诉苦衷。这是一位小学的校长,他说现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人数达到了70多人,还在不断的往进插学生,教室已经没有办法容纳,呼吁再建一所新学校。县城生源的超出其承受能力,而农村学校生源的严重的不足。我很难想像,小学起始年级,70多人的班级能够有教师关注到所有人吗?我想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成为一部分优秀学生的陪读生。无知的家长认为,只要在县城,孩子一定会比农村优秀。其实,这种大班额的现象只会摧残孩子的心灵,过早的让一部分学生心灵蒙上阴影。我们很多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够上县城的学校,就意味着拿上了大学的准入证。其实,从近几年的升学来看,情况并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反而是相反。我认为,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地方是最好的教育。
结束语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行政行为的过分干预,家长对教育的错误认识,让农村教育逐渐走上衰落的时代。拯救农村教育,拯救农村学校,需要很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