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年初的愿望清单中都有读书的计划,而数量成了大家比拼的重点,100本,200本,亦或更多。然而,年底回顾的时候,却时常发现记住的寥寥无几。
原因出在哪儿?
近期阅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感触颇多,聪明人的读书方法绝非比拼数量、速度,而是能选择出满足自己需求的书,阅读并记录,从其中学到知识。将读书过程结构化,形成结构话的思维和想法,并加以运用。
读书过程结构化: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
——选书——
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习惯,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提高选书“命中率”。可以把需求列成表格,形成需求清单。
——购书——
根据购书清单,不冲动购书。
——读书——
以思想输出为前提读书,思想输入的质量自然有所提升。不钻牛角尖,积极地“跳读”和“速读”,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华内容上。
如何在读书的时候做记号呢呢:①通读,一边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②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③标记,再重读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可以用不同的划线方式对标记对象进行区分,如普通直线代表“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的”的情况,破浪线代表“非常重要”“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运用”的情况,圆圈代表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记录——
根据书的内容以及对读书体验的重视程度撰写笔记,在记录感想的时候,不要写一些揣测的或者外来的想法,而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声,也就是感受和想法。千万不要为了坚持写读书笔记而走形式主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踏实的写笔记,并能理解书中的内容。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读书笔记要素: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摘抄及感情(评论)。
写完日期、书名、作者名后,首先,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在摘抄。在摘抄时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或评论。摘抄和评论并非成对出现,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时候可能只需要摘抄,而有的如纯实用技巧书,不需摘抄。
写完读书笔记后,建议再重读一遍,可以加深思考;在放置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再拿出来重读,会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活用——
要多读笔记,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在固定场景中重读笔记可以带来惊喜,量化重读频率,可以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记,养成重读的习惯。
通过重读可以为思想增色,想要简单回顾——重读读书笔记,想要回忆更多——参考书总的重点段落,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做好准备,就可以把过去读书的体验运用到如今的生活中,“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来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