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断看到群里有小伙伴问用AU(Adobe Audition)的问题,就想到了何不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操作经验做成视频号呢?
一来,视频号形式与时俱进(其实早在2016年我就在公众号里发过AU讲解的长视频了),大家在微信里就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希望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二来把自己的经验通过视频方式分享、记录下来,也是给自己留下的财富。
AU系列一共做了4期,时间一期比一期长(我自己也是醉了),从前两期的7分钟、8分钟,到了第三期11分钟,第四期甚至超过了18分钟。
(从还没做视频号的时候开始,导师就建议先做1分钟的短视频,提高“完看率”。而我除了有要求的3分钟以内讲书,一做出来就是长视频。我得改。)
后面两期是昨天一股脑做出来的。但是,第三期耗时12小时,而第四期只用了1个多小时。或者说,第三期制作极不顺利,各种录制、剪辑问题不断,一度感觉要扔东西、要弃之不做了;第四期是晚上九点多才开始录屏+讲解的,弄到晚上快11点,基本的剪辑也做完了。
最后一期制作顺利,自然很是开心,可是每期制作流程差不多,耗时差别却这么大,实在是感觉不能不总结一下,以免重蹈覆辙。
这种挫败感正应了昨天读的《精益工作法》这本书,很多有能力、有才华,工作态度也积极的人,工作效果却不够好,问题就出在没有一套最优化的工作流程。
不只是做视频,其实真正要提高效率,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该有最优流程。
比如早间活动。起床——洗漱——跑步——早饭——写作。虽然可能每天早上做的都是这几件事情,但因为没有一个高效的流程(或者说习惯体系?),每个看着简单的环节都可能多花上很多时间。
比如,起床后一般要上厕所,然后要量体重,选择要穿的衣服(跑步的衣服/上班的衣服)。
跑步的话:跑步装备(腰包、水壶、钥匙、手机、纸巾,哦,夏天了还要提前擦防晒)——跑步热身(在室内还是到室外?)——开始跑步(小区内还是小区外?)。
跑步回来:先做拉伸——洗澡洗漱(应该先准备早饭,煮鸡蛋、热牛奶、烤面包)+同时听着课打着各种必打之卡——吃饭(如果某天没吃牛奶鸡蛋,流程就又变了)——洗碗。
开始一天的事务:写作?读书?做视频?哦,还有本职工作呢。写什么,读什么,做什么视频?在没有流程的时候,决定每一个内容都要花上大半天。
加上不在预期内的,各种临时通知和工作。还有,日常打扫、洗衣服、烧水煮咖啡……
总之,效率真的好低好低呀。如果不花时间规划流程,就会在这样各种细节中浪费大量时间应对想到的、想不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想要高效做事,就应该花些时间认真规划出一套流程。
可能刚开始看起来总体耗时差不多,但有了优化的流程,后续节省的时间就会有产生越来越大的复利效应。永远不去设计流程,也就会遭遇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的麻烦。
所以,说回AU制作,最后一次成功的流程就是:
准备工作:检查好电脑没有接入耳机/麦克(接入会影响录屏时的内录),确认录音设备运行,确认录屏开始运行,且录制区域和声音设置正确。任何一项出错都可能意味着整个制作重来;
导入剪映:录屏示范视频(含内录系统声音)+外录讲解音频,重点是在使用内录部分声音时,要确认好音画同步,并且不要和外录讲解声音冲突。
进度剪辑:外录讲解和录屏视频一定要对应时间点同时剪辑,之前三期浪费时间最多的环节,就是处理内录没录上(一般都是关键的示范,无法跳过)或音画不对应的情况,出了这些问题真是砸电脑的心都有。
总之,我是特别不擅长规划流程的,总是想到什么干什么,有时候想拿本书或喝口水都可能在屋里来回走好几趟,来回走几次也就很浪费时间。希望随着这本书能够学会优化自己做事和生活的流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