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二

P10-23

1.大象与骑象人--建立新经验

生活中有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却做不到。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躯体里有2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积极心理学学家乔纳森·海特用了大象和骑象人来比喻这两个自我的关系。

人的情感像一头大象,理智像骑象人。骑象人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是,力量弱小的骑象人能控制住庞大的大象吗?

是不是了解情感这头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好它的特点,还是可能办到的呢?

要知道,大象最重要的一个使人难以发生改变的特点是它只承认“经验的好处”,不承认理智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经验的好处”是睡懒觉被窝的温暖、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期待的好处”是早起使一天的安排可以更有序高效、健康饮食带来的健康身体。

前者是具体的,当下的即时的快乐,后者是抽象的未来的,“被画饼似”的可能性。

两者冲突时,大象自然倾向于经验的好处。经验的好处让人们的某些行为得到强化。人们因此难以改变。

所以,改变的本质,是创造切身体会的新经验,用这个新经验去取代旧经验,并不断强化这个新的经验。

海贤老师讲到一个例子:一个女生经常加班,下班后她不像立刻回到冷清的出租房,而是搭上地铁前往热闹的夜市,去品尝各种美味。她知道夜宵对健康并不好,但是一想到美食可以帮她抵御下班后的孤独,她依然忍不住在下班后前往夜市。

女生是通过吃来逃避孤独的负强化,而这让她很难控制自己做出改变。

海贤老师说: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不必完全否定吃,毕竟这是一种减压方法。可以找一个更健康的替代方式,比如健身、读书俱乐部、和朋友一起看电影。每周一三五实验新方法,二四六依旧吃,看看那个感觉好。

后来,女生参加了羽毛球俱乐部,交了几个新朋友,慢慢地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食了。

大象就这么慢慢被牵着去往想去的地方。

2.心理舒适区--摆脱旧经验

一直以为,心理舒适区是舒适的环境。其实,并不意味舒适。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被释放依然想方设法重回监狱,再次被释放却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监狱并不舒适,但是却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这个应对方式就是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困难的事情。包含行为上和情绪上的反应。

心理舒适区给人的最大好处是控制感。控制感每个人都需要,因为控制感能带来安全感。

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是用来应对焦虑的,走出心理舒适区,就意味着要改变应对焦虑的方法。这是我们的情感自我难以忍受的。

对焦虑感的回避和控制感的需要,会让大象回到它熟悉的应对方式上,于是我们的行为改变非常困难。

心理舒适区的存在,让我们看清:“人不是根据现在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是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它的力量有多强大,就说明我们对控制感的需求有多么强烈。而这个控制感就是让我们难以摆脱旧行为接纳新习惯的最关键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