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分析思维是人类思考的高级思维,从认识到运用需要系统的理论武装,大量针对性实践和复盘总结。除了工作上的案例,把其运用在生活中的个人规划,决策制定也能使自己从一些繁琐或纠结的局面中跳出来,拨开云雾见月明。
现在不妨跨界地思考下大家都很关心的房地产市场,要说近十年来最成功的产品经理非房地产产品经理莫属,纵使他们的成功来自宏观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城市化进程推进,人口红利,国泰民安等多方面合力,但是每个房产商的城市选址,地块拍卖,楼盘定位规划,运营策划,营销策略制定,物业维护整个链条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房产商的产品思维差异造成的盈亏差异更是沉痛的代价。
再回到我们个体,平时关注的一些房地产自媒体的推文,有没有质疑过他们的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思路的严谨性和合理性呢,有没有不小心就被他们的思路牵着走到他们设置的软文目的里呢?
说回我自己。2019已过一半,要是做个上半年总结,本人除了在产品数据分析这个领域继续深造实践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事项就是个人的房产置换,从了解房产宏观政策,地方政策,到打探当地市场行情,放盘询盘等,其间未知未觉也运用了产品分析思维对某些政策做了个人解读,对楼盘选择进行了矩阵分析,雷达分析,从而筛选出更精准的目标。
上星期,本人关注的一些本地房产自媒体都在疯狂撰文,是关于当地市场2手房交易税率调整。部分自媒体标题评论如下:
没到24小时,峰回路转,另一媒体通过电话税局进行了非官方澄清如下:
顿时,吃瓜群众一脸懵(),政策如何走,我们该如何是好,毕竟房产为民生重头,普通工薪阶层更得谨慎,急需梳理现状。为此,产品汪变身了。
首先,查询客观的政策原文。需要知道真相就不能只是阅读自媒体解读过的政策,正如我们找数据的渠道必须权威,尽量未经解读处理。为此,我找到了当地税务局官方网站,找到了政策原文,发现政策里确实未提及二手房交易个人所得税的交易方式是否改变,只是涉及到了税率的改变。对于这种玩文字的游戏,我们无法求证。特别是对于“具体实施不便透露”的官方回答,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接下来,整理思路。鉴于数据不确定性,官方模棱两可的回答,可运用分类思维,对比思维,梳理如下:
最终,得到了方向性策略。比如我这套满五唯一的房子,完全是没必要纠结外部环境----新政实施与否,可以继续抓紧放盘。
诚然,我们解决问题是在不同的场景里,对业务知识的了解不透彻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对于房地产行业大多数民众更多是从一个普通群众的角度去了解,但是却不妨碍思维却是相通的,比如人家常开玩笑的提起职业病,常是指人们会在生活中表现出工作中应有的说话方式,说话语气,动作等。往更深一层地说,其实就是思维“固化”表现出来的职业特征。当用职业思维去思考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能迎刃而解时,心底里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当初的这份选择也增加了信心与决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