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比喻为“在一个黑屋子当中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
关于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黑猫既然根本不存在,干嘛还要找呢?即使找到了,不变成了无中生有了吗?接触心理学2个月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在脑中盘旋,于是在学习群里问同修。
同修:黑猫在咨询师眼里不存在,客观也并不存在,但在求助者眼里是压在身上的黑猫。
我:能举个例子吗?
同修:比如人的大脑对外界的信息有扭曲和删减等功能,有时候别人说的一句话明明没有针对你,可你却觉得别人是在讽刺你,这个你自己所谓的讽刺就是那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
我有点懵懂,但又不知咋问:嗯,有点明白了。
同修似乎感受到了我的疑虑,追问:如果满分是10分,您认为理解了几分?
我:6分吧,觉的有道理,但好像不能覆盖所有的心理问题,我还需要慢慢体会。
我反复品读同修的解答,还是有点不明所以然,本想继续追问一下,但感觉无法言表,于是作罢,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但第二天竟然柳暗花明了。
老师每天会在群里发一篇文章,今天的晨文是《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引导学员再次理解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赋予感觉以意义,是对世界的解释。
我忽然意识到,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感觉是相同的,但对感觉的解释,即知觉是不同的,换言之,我们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景,所以扰乱内心秩序的那只黑猫,仅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除了自己之外,这只黑猫是根本不存在的。
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即是在一个黑屋子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找一只(对咨询师来说)根本不存的黑猫(求助者心理症结)。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原来竟如此简单。回头再看同修的答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但我并未立刻领悟,而是经过自己的思索才真正明白其中缘由。
老师说有些学员问的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么的幼稚,提出这样的问题 ,表明我还不具备心理学头脑,但好在守得云开见月明。
老师总是强调,要真正理解“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为自己的愚笨弹个崩,也为自己的进步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