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信息世界,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了。相比之前,我们能学到任何我们想学的东西,哪怕你在乡下,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到清北的课程,这就是网络的伟大之处。按理来说,由于各种信息的触手可及,我们的学习水平应该远超生活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人。但是事实上恐怕并非如此。其原因在于我们只是盲目的接受各种信息,却没有区分辨别的能力,只是一昧照搬照抄,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今天我想介绍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批判性学习思维。
首先我们先来看两种不同的学习思维:
海绵式思维是我们普通人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它具有几个明显的优点:
1 你吸收的知识越多,你就越能理解它的复杂性。你所获得的知识为你以后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提供了基础。
2 它是相对被动的。它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而是很快、很容易发生的,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记忆。如果材料是清晰、有趣的,那么这个特点就更明显了。主要的心理加工包括注意集中和记忆。
如果希望以吸收信息作为培养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开端,那么海绵式思维存在严重的缺陷:它不能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信息和观点值得相信,哪些应该反对。如果一个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他将始终相信其最后接收的信息。不管对个人还是社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意味着你的决定是一个偶然的联想,而不是慎重判断的结果。
而淘金式思维方法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批判性学习思维。我们认为,你希望自己决定应该选择什么、应该忽视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你就必须带着一个特定的态度来阅读---一个提出问题的态度。这种思维风格要求积极参与:笔者努力说给你听,你就应该努力地给他反馈,不管他在不在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知: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稍微总结一下:所谓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简单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再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呢,以及学习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前面所说的信息亮太大了,甚至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会出现相违背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做出取舍了。美国第29任总统沃伦·甘梅利尔·哈定就曾经抱怨过,“今天这个专家要求我这样做,到了明天另一个专家又要我那样做,我到底该怎么做呢?”,其实我们普通人也是如此。
批判性思维能够被用来维护或者评估和修改我们最初的观点。也就是我们在提出某一见解的时候可以自己批判自己,然后不断完善自己所要提出的观点和内容。
同样的通过强迫自己批判自己已有的信念,我们能够避免自我欺骗和对别人的盲从。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就会避免对别人的盲从,而是有一套自己的见解,然后不断补充进去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有效信息。
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是学会提问。为了使拥有“提出正确的问题”这种技能的最初感觉能有助于你获得这种技能,我们给列出了一些批判性问题: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论题大致可以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
而结论就是演讲者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比如这篇文章的结论就是我们需要学习批判性思维,而且应该通过这11种提问来提高批判性思维。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在确定论题之前就找出结论。为了确定结论,批判性思考者必须问问:“作者或演讲者着力证明的是什么?”或“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结论。作者或演讲者对这些问题的任何答案都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一特定结论的解释。理由包括信念、证据、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这些陈述共同形成证明结论的可靠基础。
它们是提供给人们并使之接受某个结论的基础内容。结论是由推理产生的,它起源于原因。结论是一种需要其他观点支持的观点。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某人声称某件事是真实的或是应该做的,却提不出任何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那么他的这个观点就不是结论,因为他没有提供可支持的证据。因此,没有支持的言论仅仅是一些观点而非结论。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我们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者明示或暗示的)之前,无法对一个观点做出反应。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常常影响到我们对作者的推理的接受程度。因此,我们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一个结论之前,首先必须尽量弄清楚这个结论和理由的准确含义。虽然它们的含义表明上看起来似乎是明显的,实际上却常常是隐蔽的。
确定哪些词句有歧义,第一步是把已陈述的论题作为寻找关键词句的线索。比如“大学教育的质量普遍都在下降”,其中对于“教育质量”的定义就存在歧义。
寻找关键词语的另一个有效线索是记住以下规则:一个词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种解释,因此也越需要作者做出更清晰的定义。比如“中国传统思想”到底指的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又或者是其他呢。
通过以下做法我们可以确定自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歧义词:即如果能为一个词语说出两个或更多含义,并且觉得每一种含义在文章中都讲得通,但是其不同含义会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自己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歧义词。因此,检验一次词是否有歧义的好方法就是:在推理过程中交替使用某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在判断替换之后是否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如果不同的含义会影响理由对结论的支持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它就是歧义词。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也就是说价值观是我们所认可的行为标准,并且我们希望其他人也接受它。
假设是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在推理中得到认同的观点。在关于某个社会学论题的争论中,一种价值观胜于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就构成了假设。作者的背景、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对行为结果的反应、类似的争论以及颠倒角色扮演技术都为找出作者的价值观假设提供了可能的线索。
在所有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认同的思想,而这类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作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清晰的陈述。我们不得不通过阅读在字里行间去发掘它们。在推理过程中,这些思想是隐形的重要环节,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剂。如果你不能把握这些环节,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个论证。
同样,在一个论证中,你也必须发现其中隐藏的策略,在现实中,这些策略就是作者没有清楚表述的思想。我们将把这些没有明确表述的思想看作是一些假设。为了充分地理解一个论证,你必须确定这些假设。
这些假设的特征是:1 隐藏的或没有清楚表述的(在多数情况下);2 作者承认的;3 影响对结论的判断;4 具有潜在的欺骗性。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1查看作者的背景;2想想“为什么从他自己的立场得出的结果对作者如此重要”这个问题; 3从相似的社会性观点中寻找类似的价值观假设;4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上并确定这种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一个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的为阐明的观念。比如“我们会从老师那学到很多东西,他的学生都称赞他的报告”,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结论,后半句是原因。但是这个推理是不充分的,他存在在两个假设:“学生的称赞性评价是从报告中学得多少东西的一个良好指标”和“学到很多东西意味着从报告中得到了一些材料”。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 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
2 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3 站在另一个角度。
4 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
5 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6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当作者出现了以下推理错误时,就应该拒绝这个推理:
1、攻击一个人或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观点(人身攻击)。比如:这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你怎么能相信他说的话?
2、使用滑坡推理,即如果某事发生,则相关的很多事情肯定会发生。比如:如果我们同意开放负面新闻报道,那么报纸上一定都是负面消息,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3、寻找完美的解决方法,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比如:如果你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就不能推出这种新药。
4、移花接木,利用词语的歧义,前后偷换概念误导。比如:松下海尔等13家企业被取消家电下乡中标资格。(是企业个别产品被取消,不是企业被取消)。
5、不适宜地迷信公众认可的观点。比如:小三该纳入刑罚,因为对已婚妇女的调查她们都支持立法处罚。
6、诉诸权威。比如:专家表示房价高的背后推手是丈母娘。
7、攻击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攻击其并不存在的观点。比如:我反对做产前B超检查,这些医生实际上想杀死有缺陷的生命。
8、呈现虚假的两难困境。比如:要么加班,要么降薪,否则我们无法度过难关。
9、进行一厢情愿思维。比如:今天不可能是周四,我还没有开始准备答辩PPT呢!
10、通过命名解释,抛专有名词,不给出这个词的解释。比如:你妈妈为什么最近脾气不好?她现在肯定是更年期了。
11、使视点偏离论题。比如: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讨论日本的政治体制比我们的好,看看最近20年发展就知道了,我们前进,他们衰退。
12、用晕轮效应进行干扰,即使用模糊、情绪化美德词汇让我们不经仔细思考就接受观点。比如:这是一位有爱心的女士,她有决心,信心和勇气,支持儿童事业和环境保护,为这位女士投一票就是为公正、爱和平等投票。
13、窃取论点,把论点换个说法,在论证中变结论为理由。比如:经济发展会推动股票上涨,因为在经济发展地区,股票都在上涨。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在判断一条信息的说服力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事实性声明是最可信的。那么,如何判断可信度呢?我们可以运用以下这些问题:你的证据是什么?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实的?证据在哪里?你为什么相信它?你肯定它是真实的吗?你能证明它吗?
8种常见的可能存在问题的证据:
1、直觉:直觉是个人体验反映强烈个人偏好,其它人无法判断其可信度。
2、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不足以代表所有的经验。
3、他人的证词:他人证词存在选择性记忆、有个人利益,遗漏证人背景信息,利用证人 公信力的问题 。
4、权威的意见:权威也经常犯错,也并非是所有领域权威,或者有利益相关。
5、个人的观察: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即经过自己价值观、偏见、态度、期望的筛选。
6、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质量有高下,结论往往相互矛盾,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结论,只能作为研究结果支持结论。
7、案例:生动的案例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而忽略这不过是动人的轶事而不是证据 。
8、类比:利用错误的类比推理煽动情绪。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原因,如果出现了其他的解释,那么已经存在的解释就会受到削弱。这些对先前的解释具有威胁的原因就叫干扰性原因。人们在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时存在一个普遍的逻辑错误,就是混淆了相关和因果关系。因此,请你一定要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也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尤其要小心混淆“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逻辑错误。
干扰性原因带来的常见逻辑错误:
因果关系过度简单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互相影响的。
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错误:仅仅因为B在A之后发生,就认为B是A引起的。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中的骗局:
1、不可知的,有偏见的统计数据:保守估计,中国有3000万性工作者。
2、令人困惑的平均数:我单位人均工资收入增长较快(也许只是领导收入增加较快)
3、结论与证据不相符合:每1000名消费者中,只有5个人投诉对服务不满意,因此证明这项服务质量很好。
4、借助遗漏的信息撒谎:新的汰渍洗衣粉洗衣效率提高了30%(是和谁对比?也许其它产品更高)
5、使用相对值类数据来描述风险减少可能具有欺骗性:本系统能使项目成本降低5%(也许就是1000元钱)
评估统计数据的线索:
1、 尽可能地找出你所知道的这些统计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问问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2、 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的类型。
3、 小心证据和结论不相符合。
4、不看作者的统计数据。将你认为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与作者实际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5、根据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与作者的结论不匹配,说明可能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6、看看哪些信息被遗漏了,特别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误解的数值、百分比以及类比。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常见的反对意见
2、缺失定义
3、缺失价值观解释
4、缺失论证里提到事实的来源
5、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
6、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
7、文章中引证或证明
8、作者说服他人相信自己可以获得的好处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我们很少遇见只能得出一个唯一结论的情形。因此,你必须确保,你最终采纳的是最合理的、与你的价值观偏好最一致的结论。
一组理由不大可能只支持一个结论,在评价了一组理由之后,你必须要决定,在这个争议性问题中哪个结论与理由的一致性最高。为了避免在寻找最合理结论过程中的二元思维,请使用何时、何地、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来为论点提供其他的上下文线索。对结论的限定会使你远离二元思维。“如果……”句提供了一个表述这些限定的技术。
好了,所有内容都结束了。现在你们可以马上利用刚刚学到的批判性思维来重新审视一下这篇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