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李笑来老师在一次对阅读经验的分享中,将自己的阅读经历分为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饥不择食。刚开始阅读他是漫无目的的,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能读到什么就读什么,不用挑,在这个阶段,他的阅读范围非常杂。
第二个阶段是有选择的挑书。不再什么都看,而是懂得基本的选书原则,懂得挑书,阅读的范围开始缩小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第三个阶段是大量阅读学术文献。在这个阶段,他读书开始变少,主要是读各种学术文献。
第四个阶段是大量检索阅读。他将检索阅读定义为有目标的阅读,大体上就是知道哪些书里大概有哪些领域的内容,然后在需要什么的时候可以通过关键字去全文检索,找到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进行参考。
第五个阶段又开始什么都读。在这个阶段他阅读的目的性没那么强了,这个阶段他做的最重要的就是理解真实的世界。
感:
这种分阶段的阅读经历很有参考价值,就像一个从未阅读过的菜鸟怎样一步步成长为阅读高手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步骤是不能跳过的。
思:
第一个阶段之所以是饥不择食,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刚开始阅读,眼界非常有限,很难有什么明确的阅读目标,通过大量泛读,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做下一步有选择的阅读做好准备。
当我们阅读了一定量的书籍,对图书的种类有个大体的把握,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制定自己明确的阅读目标,比如系统掌握心理学或历史,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学会选书。
第三个阶段大量阅读学术文献,按照我的理解,学术文献相比于其他读物,主要的区别就是学术文献是更源头的知识,我们通常看到的畅销书,其实是经过好几手的知识了,而学术文献通常是第一手的资料,是知识的源头。
第四个阶段是进行大量检索阅读,在这个阶段,笑来老师大概是30岁,2002年左右,这时候电子书开始大量出现,笑来老师就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了个人的电子图书馆。检索阅读的价值就是可以通过关键字来查询到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做好标记,在需要用到的时候,马上就能在对应的书里找到对应的相关知识。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读水平和在平时就有意思地通过标签建立自己的索引系统才能做到,用这种方式,当我们需要研究一个新的东西时,就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可以调用。
第五个阶段返璞归真,又回归到什么都看了。在这个阶段,选书已经成为了一种内建的能力,阅读的目的变成了了解真实的世界。这个阶段我还没有达到,无法理解这个境界。
这样的读书路径给我的感觉就是从泛读到精读再到泛读的过程。先通过大量泛读对书籍有个整体的感知,有个评价的标准,然后缩小阅读范围,学会选书,开始精读,提升自己的阅读深度,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当我们成为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家之后,这时候就不能再只专注自己那有限的几个领域了,而是通过大量泛读,去了解真实的世界,毕竟世界是一个整体,万物是互相联系的。
行:
阅读不仅要追求深度,也要追求广度。一味追求深度,知识面会变得过于狭窄,眼界会很局限。一味追求广度,虽然什么都略懂一点,但思想会变得肤浅,看不透表象背后的本质。
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可以把握泛读和精读的不同比例,比如我现在大体就在中间的阶段,主要的精力可以放在精读上,比如用70%的阅读时间在专业领域上精读,30%的阅读时间用于泛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