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沉默的螺旋”。
理论内容:沉默的螺旋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
什么是大众传播?一对多、有专业的组织和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通过媒介进行的大规模传播活动。
网络社会里的大众传播:许多大号,从传播模式,人员与内容设计,以及覆盖面和渗透率上,都形成了一种新的大众传播。
此外,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社区内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去中心化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事实是,腿比脑子更彰显了个人选择。
所以,大众传播不仅没有消退,反而随着技术愈加厉害;技术千姿百态,但使用技术的,永远是有着相通内在规律的人。
接下来,我们所提及的沉默在螺旋理论,最开始,就从大众传播对受众在影响得到了启发与灵感。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该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网络时代?依然成立。)
生活化阐释:微信群里的讨论:吃黄瓜,还是吃西瓜。
假如,我是一个爱吃西瓜在人,当我发现,群里的几位强势派,乐于发声的人,都在说吃西瓜,那我会特别有底。
假如,我还是一个爱吃西瓜在人,但是,我发现,群里的几位强势派,乐于发声的人,都在说吃黄瓜,我的内心是反对的,但注意,我的行为是什么?沉默。
只有我一个人沉默吗?不,也许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都想吃西瓜,不想吃黄瓜,但我们之间又没法通气,打招呼,每个人都是一个人,面对着一整个群,结果打开群一开,仿佛全世界都爱吃黄瓜,那作为爱吃西瓜的我们,就倾向于保持沉默。相反,黄瓜派有恃无恐,更加有底,发出的声音响度更大了。
结果就是:爱吃西瓜的人,越来越沉默;爱吃黄瓜的人,越来越膨胀。造成的现象是:好像真的是大多人都爱吃黄瓜,但真相是:仅仅是爱吃黄瓜的人,发出的响大。
这给我们在启示是:
- 我们听到的信息,所谓的主流观点,未必是正确观点,可能仅仅是强势观点。甚至有可能是少数人的观点,只不过他们弄的响声大。
- 你并没有被孤立,你的意见也不是怪胎,很有可能有许多人是你的知音,只不过我们都在沉默。
3.控制舆论的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抢占第一波话语权。
生活中的延展: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沉默的螺旋”。
大学生寝室、交际的饭桌上、大选时期、社会热点事件,热门影视作品,等等等等。
今日电影推荐:《让子弹飞》
豆瓣评分:8.7
最想推荐的,其实不单是这部电影,而是最终张麻子制造胜利假象的桥段……
今日阅读任务:林语堂的文章
《脸与法治》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也不为过。”这句话道出了“面子现象”的本质。作者利用这个广阔的空间,开始将“脸面意识”与国家的“法治意识”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知识上的鉴赏力》
开篇明义:教育或文化的目的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 若一个人的脑子里只有信息没有观点,终极状态顶多也就是个人工智能都能取代的机器,绝非智识的高境界。
- 一个人必须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迷信权威,不轻易被唬住,才有可能培养起鉴赏力。要做到“识”,必要有胆,当然,有胆也必须得有识,否则就成了蠢勇。
- 将鉴赏力鉴别力引入当时的教育领域,直戳要害。
- “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的、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
《读书的艺术》
- 读书的好处:能开掘人生体验,能将读者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 读书的目的: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 好的读书法: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
《写作的艺术》
要读懂本篇,需要了解一下林语堂提倡的“性灵文学”。“性灵说”发于晚明,活跃于清朝中叶,主张直报性情,反对模仿,不拘格套,强调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情实感。林语堂将其拿来,文风主张幽默、性灵、闲适,逆当时主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