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行正道,做人要堂堂正正
正道,即做正确的事。稻盛和夫认为,依循正道者,总会遭遇艰难困苦。正因如此,他引用西乡隆盛的告诫说:“为行正道,不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困局,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乃至自己的生死,都不应顾忌。”
在稻盛和夫看来,依循正道,即依循天道而行,换言之,就是不搞机会主义,不可为求自保而见风使舵、曲意逢迎,或者妥协让步。并且,也不可因心存怜悯或顾念情分而感情用事。如此“顽冥不化”地贯彻正道,可能会被斥为“冷血”,常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此时,有人开始疑虑,甚至动摇、担忧,选择这条正道果真能顺利前行吗?最终能成功吗?
稻盛和夫认为,这种担忧没有必要。岂止如此,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不论事情结果如何,心甘情愿在这条道路上辛苦跋涉,不论面临多少次逆境,都甘之如饴。只有达到这样的至高境界,才可能锲而不舍、坚持到底。
世间人多为骑墙派,眼中只见自己的利害得失。倘若在这众人皆醉的世道中恪守原则,定会遭遇各种困难。然而,实行正道会遭遇困难不足为奇。正因如此,如果达不到以难为乐这样的境界,就不可能将正道坚持到底。依循正道,必然棘手之事频发,辛苦坎坷不断,有人必定会退避三舍一不如像骑墙派随波逐流活得自在,何必自讨苦吃?越觉得辛苦便越畏缩不前,西乡隆盛十分了解人性,深知其弱点,所以他特意告诫道:要甘于苦难,乐在其中,否则依循正道谈何容易!
稻盛和夫汲取了西乡隆盛的理论精华,他认为,蹈行正道,并无身份贵贱之分,众人平等,皆须依循。倘若凡人都能依正道而行,那社会必会愈加丰富多彩。
稻盛和夫感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蹈行“正道”,其原因正在于已“不知正道为何物”。他认为,所谓“正道”,非人类的小聪小慧,而是天之摄理。具体说,便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与基本道德-即正义、公平、公正、诚实、谦虚、勇敢、努力、博爱,再加上西乡隆盛所说的“无私”等;亦可解释为幼年时父母老师训导何为对何为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德规范-要正直,不可撒谎,不可欺骗他人。这些质朴无华的教诲正是“正道”。
稻盛和夫发现,当鼓足勇气坚持正确之道时,却有人畏缩不前,私心盘算道:“这种场合鼓足勇气据理力争,会于己不利吧!”于是曲意逢迎;或者周围有人示意开导:“你过于古板严厉,大家都跟着受苦,何必呢?不如融通理解,灵活应对。”从而舍弃信念,屈节妥协。
稻盛和夫认为,这正是现代社会各类弊病的症结之所在。为了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重新审视“依循正道”的重要性,将此铭刻于心、身体力行。
人们都尊敬君子,在东方文化里,我们崇尚君子的行为。
在西方其实也是一样,只不过他们将之称为“绅士精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特别让人不理解的现象,那就是:做一个真正的君子竟然往往会让人生厌。这是因为,君子必须真诚、说真话,而说真话往往会刺到人的痛处。这时,人们又想到了一条妙计,那就是学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用天花乱坠的谎话来欺骗别人,这就是趋炎附势。
面对剧变的社会,面对纷繁的生活,许多人感到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人处世也变得越来越难。实际上,做人只要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态,刚正不阿坚守自己道德底线的人,仍然会受到人们的钦佩。趋炎附势、奴颜媚骨、阿谀奉承,最为人所不齿,活在世上谁都瞧不起。
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人多,避世的人多,敢于直面丑恶并与之斗争的人少。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图便宜;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由于都是怀着一个贪字有求而来,所以,如此以利益为驱动的人际交往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因而出现了“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的现象,即所谓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
每个人都有欲望,也许有时你会为了得到提拔而绞尽脑汁地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也许有时你会对繁华的物质世界产生强烈的占有欲。或许,你也知道这些欲望的产生对你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终日忙忙碌碌而根本无暇思索这一切。当你能够静静地待一会儿时,不妨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你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的宁静。既然你不能摆脱这个尘世,那么就应当学会经常反思人生,始终给自己的心灵保留一片净土。
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但的确还有许多在权力、金钱面前却依然保持高洁,不因权力而贪污,不因金钱而堕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原则,出淤泥而不染,视权势如浮云,即所谓“富贵不能淫”。
在我们的生活中,趋炎附势的人比比皆是,如果让这股风气继续扩展下去,我们的社会就没救了。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遏制这股歪风邪气。平时,不要因为某人有权、有势、有钱就和他没有原则地混在一起,而对那些没权、没势、没钱的人就另眼看待。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钱、做官,明天也许就是阶下囚。所以,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尊严,对人要平等,切忌“趋炎附势”。
在现代这个社会,维护自尊才是人的本能与天性,我们要活在自己的尊严里。尊重自己,就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与价值。也许一些人认为做人“趋炎附势”才算圆滑,才算精明,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尊重自己人格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法国电影明星洛伊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法国都知道他,但这位女工却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说:“您可以开走了,先生。”他却依依不舍地说:“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验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女工问道。“当然是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车行驶得很好。女工问道:“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伊德问道。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法国影帝阿历克斯·洛伊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接待您的。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洛伊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
洛伊德最后很有礼貌地对那位女工说:“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一个人能否受到别人的尊敬,并不是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工作所决定的。这位普通女工之所以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就是因为她重视自己的工作与价值。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之所以高大,是因为你自己在跪着;你仰慕他们头上的光环,却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与价值。
为人要正派,不要趋炎附势,不要充当墙头草,那样做人会失去尊严,会丧失自身的价值。
庄子曾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这句话大意是说:那些不追求官爵的人,不会因为高官厚禄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穷困潦倒、前途无望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在荣辱面前一样达观,所以他也就无所谓忧愁。庄子主张“至誉无誉”,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他把荣誉看得很淡,他认为,名誉、地位、声望都算不了什么。尽管庄子的“无欲”“无誉”观有许多偏激之处,但是当我们为官爵所累、为金钱所累的时候,何不从庄子的哲理中发掘一点值得效法和借鉴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