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宣城将近两年,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宣城是山区。实际上,宣城是一座江城,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如今还依稀记得一些地名,如水东、孙埠、双桥、三岔河、东门渡等,都与水有关。这水就是宣城的母亲河——水阳江。
我最初听说水阳江,是在饭桌上。走进宣城的土菜馆,店家总会推荐“水阳三宝”:水阳干子、鸭脚包、鸭翅,我最喜欢吃的是鸭脚包。鸭脚包是用鸭肠将鸭心缠绕在鸭脚上,经过特殊腌制而成,蒸熟后香气四溢,肉美而鲜,骨酥而脆,咬起来很筋道。《宣城县志》里有个关于鸭脚包的传说,当年宣城太守谢眺到水阳镇的朋友家里吃鸭,嫌在锅里找鸭心比较麻烦,而且鸭肠煮熟后形态不雅观,就建议朋友用鸭肠把鸭心包在鸭脚上一起煮。
土菜攀上高枝,说明它历来就是雅俗共飨的特色食品。由此推测,游水阳江、登敬亭山、吃鸭脚包,或许是谢眺接待好友、推介宣城的三步曲,是历朝诗人慕名游历宣城的经典攻略。敬亭山成为“江南诗山”,宣城成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不仅是谢眺的诗写得好,还因为谢眺熟悉宣城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特产。打造文化产业不能光讲故事,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兴于唐代,李白之后接踵而至的文化名人,在敬亭山吟诗作画自然离不开笔墨纸砚,恰恰宣城有制笔的肥兔长毛,有制墨的优质松脂和水源,有造纸的最佳原料青檀树,有最适合制砚的千层板岩。用了确实好,于是被这些名人将之名扬四海。
《旧唐书》中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进贡的记载,可见水阳江对“文房四宝”等古老产业走出宣城起到了重要作用。水阳江,发源于皖浙交界的天目山麓,由宁国流入宣州,自南而北贯穿全境90公里,通过华阳河、朝阳河、双桥河、宛溪河、牛耳港、北山河和裘公河等7条主要支流,织成庞大的水系网络。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与外界的联系和物资的转运,主要依靠水路。当年谢眺、李白往来宣城,就是从敬亭山东南的三岔河上下岸的,如今那里还有谢公亭,诗云“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李白在《赠汪伦》中自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古时候像李白这样乘舟游玩的毕竟是少数,主要是将丰富的木材排筏和各种山货顺流运向四面八方。
水运兴盛,带动了水阳江流域经济发展。今天水东、水阳、孙埠等古镇娴静安逸,很难看得出当年的繁华景象,但在吃上却长久保持着历史韵味。我在宣城时听说过“水东的枣子,水阳的嫂子”,都夸水阳嫂子勤劳能干,制造出众多让人们食之难忘的美味,除“水阳三宝”之外,还有水阳羊糕、水阳香菜、水阳酱瓜等特色食品。不难发现这些腌制品、酱制品,有荤有素,可以存放,适合船夫们带上船吃。当年水阳嫂子没有把这些当食品产业来做,都是为自家男人远行精心准备的,承载着徽州女人心存高远的大爱和“山泉散漫”般的思念。船夫们上船后,吃饭时摆出各自带来的菜坛,嚼着鸭脚包,津津乐道,分明是在炫耀自家嫂子贤慧。风起帆扬,桨声欸乃,水波浩淼,离愁如絮。船夫顺流而下,一去多日,不管走到哪,只要尝到这些家乡特产,回味无穷,就会勇敢机智地闯过险滩暗礁。
我认为,上述水阳不是特指水阳镇,应该是水阳江。否则,我就没法回答朋友们吃鸭脚包时问我的问题:“皖南山区哪里可以养那么多的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