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兄弟》更荒诞,比《活着》更绝望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其作品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最近读了余华先生的第七天,第一次接触到余华,是活着,了解了余华以后就是觉得他的小说的可读性非常强,就是打开了故事以后,你会忍不住一直一直读下去,读完以后,你也会忍不住想故事情节,想以后的故事发展。下面开始介绍第七天。
第一天:“杨飞”死了,不知该往何处去,在殡仪馆排号,主要描述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墓地差异,强烈对比了在殡仪馆排队时候,穷人区和富豪区之间的差别。
第二天:“杨飞”和前妻“李青”的过往,两人现在死去的生活。
第三天:“杨飞”的出生,在铁轨上出生,被父母找回以后,又回养父的家里。
第四天:曾经的朋友,一对恋人中的“鼠妹”。
第五天:极地之地里的看门人,警察与烦人之间的故事,自己的“妈妈”李月珍和二十七个死婴的故事。
第六天:极乐之地里的所见所闻。
第七天:自己找到“父亲”,他是殡仪馆里的给号人。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特别喜欢的句子
每一个在那个离去的世界里都有着不愿回首的辛酸事,每一个都是那里的孤苦伶仃者。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尚且有公平和不公平之分,那如果说,在我们死了以后,这种不公平是不是还会存在,或者说这种不公平是否还会加剧?如果这种不公平在我们死了以后仍然存在的话,我们有什么可以做的?我们在面对这种不公平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办法去减缓或者去抵抗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