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导读
写作动机
《谈美》写于1930年代初。当时中国,充斥着“刺耳痛心的新闻”,作者写到自己的青年朋友,有的被惨死、有的废弃学业,有的满嘴政治经济、“借党忙官”蔚然成风。“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究其原因,朱光潜诊断“不完全是制度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而“人心之坏,是由于‘未能免俗’”。
什么叫“俗”?他回答:“这无非是像蛆钻粪的求温饱,……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于是,他认为这个日益“趋于腐浊”的社会,需要洗刷人心,而“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他的药方是:人心若然补上美学一课,我们重病的社会或可治好。(以上三段所用引文,出自《谈美》“开场话”)
《谈美》篇幅虽小,但承载作者以美学改良社会的抱负,读者须看准写作动机,才容易读得懂。
美感不是这个,美感不是那个
作者断言中国社会“趋于腐浊”的症结,在于相当部分人“缺乏美感的修养”,那就必须出示论据,尤其要说清楚:所谓“美感”,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平时我们见到好看的事物,诸如高山流水、苍松翠柏、夕阳垂柳,或者见到草原羊群、骏马奔驰、鱼游湖水,古道小桥、航道灯塔……都能体验到美感,但若要从这万事万物中,抽象出“美感”的普遍性定义,简直就是个千古难题!
《谈美》由此展开阐发:
——美感没有实用性,它不可充当任何生活用品,不能增加你的任何收益;(一章)
——美感与科学无关,它无需通过公式定律、逻辑推理去证明自身存在,也不能用科学实验来生成、量化;(一章)
——美感与你的日常生活几乎无关,日常生活中你接触得越多的事物、情境,你越难以体验到美感,与实际生活距离比较疏远的事物,反而容易呈现美感;(二章)
——美感没有固定指向的内容,它只是移情,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章)
——美感不是快感,快感只是满足欲望的。如果见到一位年青女子,你觉得她“美”,希望娶她为妻,那么,“你所谓‘美’就是指合于满足性欲需要的条件,‘美人’就只是指对于异性有引诱力的女子”(四章)。如同你见到一盘肉时,体验到它能满足你的食欲差不多,这盘肉能够引起你的快感,但算不上美感体验;
——美感不是联想,“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似乎体验到芳草萋萋之美,事实不是,诗人看到绿草就想起绿裙子,再想到穿罗裙的恋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诗人因恋人而联想到芳草,不是观赏芳草本身带来的美感体验;(五章)
……
无所为而为,艺术化的人生
对一大堆貌似“美感”、却似是而非的东西,《谈美》逐一分析、辨明,用的是否定判断句法,美感不是这个……美感不是那个……,全部筛选排除。
那美感终究是什么呢?
肯定句法的表达式,似乎仅有一个:美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终章·十五章)。这句话出自古希腊哲人,本读者认为,这是理解全书的钥匙。这句话再压缩为极简短语“无所为而为”,在全书出现16次。
不超越,无美感。“无所为而为”是对一切事物的超越。
超越一切实用主义、一切刻意而为、一切功利考量、一切凡俗的是非判断,……甚至超越逻辑常理、冲开一切物质的羁绊!你才能独具慧眼,在纷繁世事中发现真正的美。
于是,美即自由思想,近乎游戏精神。追寻美感的行动,唯有纯粹的艺术,纯度百分之百的艺术,与美的距离最近、最近。这本书讲得最多的是,如何养成艺术陶冶性情的思维,发现美创造美,最终练成“艺术化的人生”,将生活沉浸在艺术之中。(九章、十五章)
《谈美》是美学通俗读物、随笔集,但系统性堪比教科书,不能不说,它的论证相当成功。如果我们社会有许多人过上艺术化的生活,花更多的时间去写小说散文、赋诗、绘画、作曲、奏乐、演剧,去欣赏艺术、追寻真正意义的美感,则满嘴政治经济、借党忙官、俗不可耐的人自然会少下来。
不少名家巨匠,为这个衰颓腐浊的社会,开过无数的药方。我看见这一剂,性温味甘,最顺口最易喝,恐怕无出其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