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评价别人,常源自印象。
印象如盛绿,则是温情的夏;印象如凋零,则是肃杀的秋。
印象让我们像个判官,对别人一决生死。而它总有着自己的错觉,让我们因错过而悔恨,因独断而抱歉。
像我这种工作一两年的90后,大部分都到了适婚年龄。在家人催促下,要么在相亲,要么正赶着相亲。对方父母最先了解的就是家境,有没有房车,有没有体面的工作。而这还未见面就形成的印象,决定了有没有和自己女儿相见的机会。
家境好,在后面的谈话中,哪里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会瑕不掩瑜。如果困难点,后面的谈话只会反复证明这糟糕的印象。相亲的时候要打扮打扮,多半除了尊重别人,也是出于有个好的印象吧。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若凭印象决定孩子的幸福是有失偏颇的,毕竟还未深入了解就下定论,便容易产生错觉。他们以为,对方贫穷、低微,就不足够有修养;他们以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达到精神上的快乐;他们以为,这些印象,就足够了解你。
殊不知多少家境殷实的人,最后生活沦落平庸。而当初印象不好的人,通过奋斗积累下巨大财富。有项调查数据就表明,中国亿万富豪白手起家比例在89%。可见,恶劣环境可以摧残人,但同样也为“适者生存”埋下了伏笔。
看过一则故事。
一对老夫妇去拜访哈佛大学校长,想在该校为自己死去的儿子建一纪念物,因为他儿子生前很喜欢哈佛。可是老夫妇衣着便宜,遭到了秘书的蔑视和校长的冷落。当夫妇提出捐一栋楼给哈佛时,校长对着两个乡巴佬吐了口气,反问道,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楼要多少钱?我们哈佛建筑可价值750万美金。
夫妇沉默后离开。校长想,总算把他们打发走了。而夫妇来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校长因为对他们穷酸的印象,让哈佛失去一次难得发展机遇,却造就了全美一所顶尖高校。
我们平时常说字如其人。
字写得好的人,给人印象就是人品好。其实字品不等于人品,印象也不等于完整的人格。比如史上有名的三个奸相。蔡京书法自成一家,狂傲的米芾都自愧不如,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其实先是指的蔡京。他和童贯狼狈为奸,将大宋王朝一步步消耗殆尽。权奸秦桧,杀害忠良,大兴文字狱,独揽朝政,却是个状元出身,博学广识,尤其书法上颇有造诣。还有宰相严嵩,自幼聪颖,一路仕途顺畅,可谓当时的优等生,也是书法一流,偏偏也是个奸佞。
可见,印象有时也是伴随着错觉,是不靠谱的。
苏东坡有句从小就烂熟于心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去看山,山所呈现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凭印象看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这人是个做菜很好的厨师,他却被老板招来当司机,且当他不善于开车,那老板的印象就会很糟糕,判断他不是一名好员工。而事实并不是他做不好,只是没有充分发挥厨师的优势。他的一面是薄弱的,总有一面是强大的,而老板单凭印象下的定性结论只会丧失员工的斗志。
凭印象判断一个人,很容易产生错觉,甚至拖累别人一辈子。正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就需要有个全面评价,就需要远见卓识的领导,就需要识千里马的伯乐。
我时常觉得,年轻人有时是不幸的。他们脑子里被告知着长辈们所认为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如同封条,封死了每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当有一天,他们突发灵感,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如果老师的回答是,印象告诉我,以往便是如此,你们照做就是了。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他们就像流水线上统一装配制造的小人,继承着一样的、未经过考据、对的或是错的印象。
我们必须打破这些印象,不能一直被告知他们所认为的好的或者坏的。因为读过不同的书,经历不同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开始自己的不切实际,去创新,去学!
莱特兄弟之前,大家印象是人不能上天的;电话发明前,人们无法想象可以隔空对话。印象可以是经验被告知,但更是被不切实际的人打破的,历史时常是被这些人书写的,不是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印象的错觉是对他人而言,那请管好自己偏激、带情绪的论调,不要因此而对别人下一个定性的结论,这权当一种美德。如果印象的错觉是对自己而言,那应该是独具个人魅力的错觉,而不是被他人的错觉所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