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游戏》| 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 (1/8)

一、前言

        袁哲生来自台湾,在39岁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时选择自缢。他的挚友张大春在这本书代序中写到他大概是一辈子也不可能找出来哲生放弃活着的理由。《寂寞的游戏》是袁哲生先生的遗作,通篇围绕“寂寞”和“躲藏”,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写的是第一个故事“捉迷藏”,也是奠定整本书基调的故事。

        袁哲生先生风格有“冰山”似的比喻,确实,在这篇故事中,言简义丰,克制疏离,但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寂寞。如代序中所写的那样:“是找到了生命庄严的出口的人所写出的故事。厚重、残酷、精彩。看完后心里冷,脑子里也像是浸了薄荷水,异常清醒。”

二、概述

        第一个小故事捉迷藏主要描写“我”与孔兆年还有狼狗的友情,与何雅文懵懵懂懂的爱情,以及在13-14岁这一段的成长过程中,“我”不断渴望躲藏,期盼隐形于世。享受着捉迷藏中被人寻找的紧张刺激的过程,享受大胆的尖叫因为就算被找到也只需要拼力跑回起点,喜欢这个游戏的一开始便引人入胜,并充满期待。

        对捉迷藏的乐趣消失在某一天,躲在树上的“我”,被老人模样的孔兆年找到时,他对“我”视而不见,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自己扭曲的、狼狈的,躲在阴暗处的最真实的样子,本是期待被找到,可是却遭受了忽视,被遗留在了那个阴暗的角落。这使得捉迷藏这个游戏,不再有魅力。

三、思考

        我认为的躲藏,其实就是在自己角落只取悦自己,捉迷藏的乐趣在于紧张刺激的寻找和最后跑回起点的畅快,在那个密闭的小空间,隐藏在所有人目光之下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挥发自己的情绪,因为最后一切都会回到起点,在这途中发生任何的事,只要尖叫声一响,跑回起点,那么所有人就会烟消云散。有时我们很恐惧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就像是跑接力时大家对运动员的目光集中,像是站起来回答问题是四面八方汇集的打量。很多时候受到这种巨大的关注,让我们觉得无处遁形。

      《寂寞的游戏》书面上写着,寂寞的游戏到头来就是一个躲藏的游戏,我们在这个游戏中享受寂寞,虽然期待被找到,但是我们终将希望一切都回到起点来结束这一切。

      书中的“我”享受在自己的房间里听何雅文弹琴,听狼狗的爸爸骂人…这种躲于暗处的感觉会让我们更加有安全感,事不关己却又身处在其中,这种奇妙的感觉让人激动,就像是捉迷藏,我们在无数个寂寞的时刻,都盼望自己能够成为捉迷藏里的玩家,虽然是独身一人,但内心却有着期待和激动,这可能也是人性矛盾的一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