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滋味---读《寂寞的游戏》有感
很喜欢那部电影《阳光普照》,电影里穿插着司马光的故事,是一个点睛之笔。
是司马光砸缸,但这次,乍一看砸出智慧,细看却砸出了深深的寂寞。
看了两次电影,也不晓得到底看懂了几分,最后找到了故事的出处,就是出自袁哲生这本《寂寞的游戏》。
寂寞的游戏,字如其名,袁哲生确实是玩弄寂寞的高手,不信你往下读。
”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何况,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不就是躲得好好的,好到连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曾经藏身何处?也许,我们真的曾经在一根烟囱里,或是一块瓦片底下躲了很久,于是,躲藏起来就成了我们最想做的事。“
读第二遍才发现这段话作者说了两遍,随后他慢慢开始叙述关于寂寞的回忆。
捉迷藏在我的回忆里充满了欢乐,而作者却作了另一种浪漫的解释,是一开始的引人入胜,充满期待,是最后它总把我们带回游戏的起点,而且从不枯燥。
“渐渐地,我发现有很多东西都习于躲藏,譬如松鼠、螃蟹、壁虎、含羞草……还有萤火虫。我想,萤火虫玩捉迷藏的历史一定非常久远,所以它们表现得非常优雅和从容:在微凉的夏夜,在整个世界都躲进夜幕里的时候,一颗颗青荧荧、忽远忽近的小光点在草丛里荡来荡去,像一艘艘夜巡的小船,船舱里点着一支支迎风摇曳的小蜡烛。”
像路边的石头随手捡起的石头般随处可见其优美的文字及背后的意境,好像能想到萤火虫荡来荡去,最后却落笔成了夜巡的小船,刻画出一副黑漆漆的夜里来来去去的微光。
潜水艇
“那时,我在心底深深渴望着能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人,然后驾驶着孔兆年的潜水艇,整天在阳明湖底下绕来绕去,把那些虾子和乌龟的眼珠子都吓得掉出来,浮到湖面上。一想到那满满一湖的眼珠子,我就得意得禁不住想要笑出来。还有什么比潜水艇更会躲藏的呢?潜水艇倏地潜入水底,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之中,在水中无声地移动着,那样地滴水不漏又没有半点缝隙,还有什么比这一小方空格更隐秘、用着自己的方式,絮絮叨叨,零零散散地叙述着这寂寞的游戏,
言语间,不论什么物象,在袁哲生的笔下都落入了悲凉而又寂寞的底色里,好像他天生拥有一副戴黑色的墨镜,目之所及都是单色的寂寞。
站在寂寞的边缘,39岁的他选择自缢,身上还带着家庭幸福的标签。看了他的生平,再体味着这些文字,心里百味杂陈。我想,整本书的基调,就是向生而死的,他对世界的这种视角,是与生俱来的。也许旁人没有发现,可是细心的父亲早已了然于心并鼓励儿子活下去。这样的视角下生活,作者内心一定常常像打翻了的坛子,常常一不小心打翻了还要努力挣扎着如何应对,惊恐地思考着如何成为一个正常人。”对于失去了捉迷藏的乐趣,我一直耿耿于怀,我的生命中似乎从此缺少了什么,那种沙金一样沉甸甸又闪闪发光的东西“。从整篇里对捉迷藏这件事的解读,其实就暗含着作者的观念,寂寞扫荡之处,处处留痕,贯穿生命的始终。
我想,这世上,有很多袁哲生,很多寂寞的影子。可能如此富于文学性与准确性地描绘出寂寞滋味的袁哲生,却只有这一个。于读者而言,他手动结束生命是一种损失。于作者而言,逃离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藏起来,也许是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
试问问,我们可曾有想要躲起来的时刻?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很想把自己藏起来,有时候希望被别人看见,而有时候却希望远离这个世界,感谢作者,用文字扩大了我对寂寞的想象,用文字让我感受到寂寞的滋味,它时时刻刻,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只要打开敏感的开关就能感受到。这也再次让我意识到,生为高敏感族群,拥有了一副新的观看世界的眼镜,却也打开了需要小心应对世界的魔盒。
时时刻刻,空气里混杂着生而为人的寂寞与快乐。生命是流动的盛宴,也是寂寞的游戏。有时候在想,也许我们应该像吴刚一样,挥舞利剑,生而往复地砍向砍不倒的大桂树,像西西弗斯推石头,在疲惫中忘记这寂寞的游戏,才能活下去。也许此刻才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面对生活,很多时候想得太透彻,内心的底色也越接近黑色,人总归要傻一点,才能从容地活下去。
所幸,看完这本书加深了对电影里阿豪的理解:刺眼的阳光让他躲进了阴影,再也没有出来。而本书的作者袁哲生也是。
世界是我们建构出来的,拥有打开寂寞的开关,希望也能够拥有打开宁静、快乐、自由、悲伤等其它开关,让生命的开关五颜六色,以期更好地度过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