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子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举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是有意为之。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仰着胳膊强迫别人服从他。所以失去了“道”就会有“德”,失去“德”就会有“仁”,失去了“仁”就会有“义”,失去了“义”就会有“礼”。“礼”的出现,标志着中信的薄弱,而且还是霍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始端。因此大丈夫立声敦厚,不居于浅薄;身处笃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老子辩证地分析了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在道、德、仁、义、礼这一组概念中,它们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即道包含德,德包含仁,仁包含义,义包含礼。道作为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真理。
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其所作所为,总是遵循客观规律,从不盲从自我主观愿望,凭感情、意气用事,这样的人才是具有道德的,远见卓识的。“上德”之人遵循客观规律,依法治国,所以能够取得无所不为的业绩。
和“上德”相对的是“下德”,“下德”的人是没有体悟道的、只认识了世界现象表面的意识、思想、观念的人,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这样的人固执己见,不能放下自我主观意识,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他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意识。
人们失去道则德不正,在德不正的情况下强调仁、义、礼,仁、义、礼必然向其反面转化。失去了道,人们就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论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外在的名利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名利的诱惑下,人的虚伪性、欺骗性、阴险性自然逐步逐渐形成。
人类的正确意识“上德只能靠识道来获得,来源于表面现象的意识“下德”是主观的、片面的。一个人如果执着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就永远无法获得真理。统治者如果崇尚仁治,愚化人民,人类永远无法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