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秋天,我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遇到了当时B&O北京公司的神级人物老爷子E,一位70岁上下的台湾创意人。他谈起这几年对三地80后创意人的看法:他认为是在大陆80年代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因为缺失了有感培养,致使我们在长大后表现出了“创意无能”,就是对这个世界和所有的事物没有细腻的洞察。如果有一天他退休了,他的梦想是做一间“创意红磨坊”,带着更多的年轻人重新去学习感知这件事。
E的看法让我觉得很痛。所以当我第一次正式地思考希望肚子里的孩子是怎样的时候,“有感”就那么清晰地跳了出来。虽然我充分地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但孩子成年之前的所有至关重要的问题一定与父母的“希望”有关。所以,我“希望”他对这个世界和之中的所有内容有感。有感,不同于“快乐”“幸福”“聪明”“善良”这些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我和我先生必须默认一些原则:
比如,先打开自己。忘记这个世界在你的前半生留下的那些条条框框,忘记那些威胁不到生命的界限。从孩子生下来开始,就把一切能影响他感知力的器官训练提到第一位。
具体做法
【不停地和新生儿说话】不要以为孩子听不见也听不懂,你的声音、语气、情绪甚至内容都是他感受和判断这个世界是否安全友好的唯一来源。不止要求自己做到,每个深度接触孩子的家庭成员也要如此,这是难点。我甚至在面试月嫂的时候就着重评估了她是否是个愿意说话而又不乱说话的人。
【增加新生儿手指脚趾的触感训练】有个明星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分享过她的经验,她坚持和女儿做“小萝卜游戏”。具体就是用手指给孩子的20个指头轮番做触摸和轻揉的动作,嘴上不停地数“1个小萝卜 2个小萝卜 3个小萝卜”,这会让孩子和妈妈非常亲密。另外,我不知道MK最早的数字记忆是不是通过这个游戏完成的,但是在他11个月时教他说和比划“1”的时候非常容易。而当他1岁左右开始拿起画笔的时候,他的握笔姿势就是非常标准的,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教过他。
【允许孩子去探索甚至破坏】不要在教育这件事上洁癖,不要因为自己害怕虫子就不让孩子去观察或者触摸,不要因为你觉得地上凉就不肯让他翻滚和爬,不要因为喜欢整洁的屋子就阻止孩子去搬弄家具或者瓶瓶罐罐。我见过的最夸张的家里满是玩具,从地上到床上,从架子上到沙发上,客人进门都不敢落脚。事实是,你家里原有的东西每一样都是极好的玩具,比新买的好多了。因为它们的形状、声音、触感甚至是危险度都是真实的。玩具都是大人虚拟出来的安全世界,它给不到孩子真实的教育。
我和MK爸爸做到的第二个原则是,开放环境。
物质生活是大部分家长完全能够满足的,但是社交环境却未必。当你们必须同时出去赚钱,孩子通常和谁在一起?你们的父母,或者育婴师。我不评价大家的父母,个中喜乐人人都有体会。单讲育婴师,从中国的北方到江南,我在他一岁半的时间里面试过不下20位,真正陪伴孩子成长的有两位(一个因为身体原因只带了两个月,另一个带了8个月)。我有丰富的经验知道每个地区对这个专业的考核标准和培训流程。如果你以为花了大价钱就能找到一个称职的育婴师,概率接近买彩票,还是中头奖的那种。所以无论是不用花钱的还是要付钱的人来带,你的孩子都仅有一个非常局限的环境度过他(她)最重要的婴幼儿阶段。他(她)仅仅能依据这几个人来积累对人的认知。你看到的是孩子可能怕生、怯场、爱哭闹、不愿与人分享等等小问题,事实上社交环境将影响他(她)未来的幸福度。
所以
【不要抗拒 真诚邀请认识的人来家里】老人可能会有些旧的观念,比如孩子在月子里抵抗力差不能见外人,或者我听说过男人进月子房会走霉运之类的说法,抱歉,查无实据请滚开。
清洁问题需要注意,但现在有太多方法可以轻松搞定了,这不是拒人千里的理由。至于其他就更是无稽之谈。MK是在月子中心度过了30天,非常舒适有序,每日限制一定的人数但是不会阻止。重要的是,从医生到护士上下十几个人,孩子在最初就会听到不同人的声音,感受到不同人的爱护。出了月子,外公外婆家每日迎来送往,所以直到今天我都没有见过MK认生。当然他知道完全陌生的人在没有妈妈在场的时候不能跟,但是面对早教中心的老师们、社区里的爷爷奶奶甚至商场里的售货员,只要有妈妈在,他会主动表现友好和可爱,把头往对方身上一靠,要一句“小天使”的夸奖。
【可以尽早加入早教队伍,但要目标清晰】近几年大城市的早教品牌繁多,即便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舶来品也并不在少数,那么在挑选的时候,不要去比较资历是不是国际级的,也不要去比较课时费(在一定水平线上的机构也几乎没有差额),更不要在意所谓双语(很多父母都听不懂,指望这么小的孩子45分钟能懂多少)或者其他不实在的噱头。首先,需要你对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判断。他(她)更需要大肢体上的锻炼,还是大脑开发?你希望在此解决他(她)社交恐惧的问题,还是发现艺术天赋?诸如此类。第二,回到我们说的“目标”上去。你要的是守规矩的孩子还是要一个解放天性的孩子,是要弄明白这间早教机构的理念才能决定的。
不客气地说,任何早教机构都没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它们赚的是“父母懒的钱”。但是有一件事是勤快好学的父母也提供不了的,就是社交环境。只有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成长和问题才会清晰地呈现。我在MK选择早教机构的问题上,甚至考虑到了那家机构所在的商圈环境,孩子所接触到的路线上的所有都是他(她)在吸收的内容。
当然,并不是一定要花钱去上早教课,在同龄孩子很聚集的地方一样可以完成这种社交。我建议的是“尽早加入早教队伍”。他(她)100天之后都是孤独地和大人度过的,在未来的一天(进入幼儿园)会把这种成长的局限性回馈到你面前。
如果懒得思考,按照别人说的标准养育自己的孩子,那么请你做到让你的孩子顺服地模仿“别人家的孩子”,起码保证你不会常常焦虑常常怀疑常常反悔要去纠正已经大了的孩子。如果不愿意,请下功夫去思考你的“希望”,并让这个“希望”成为你作为父母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