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人说:拖延症简直是绝症,心里痛恨却总是无法改掉!
作为一名资深的拖延症患者,对此深有感触,确切的说,早已将拖延中的痛演化成了一种习惯。
最近,工作的调动完全打乱了生活的节奏,“拖延”这个字眼反复的在我的脑海和眼前显现。恰巧上周金星战友的一篇关于拖延的读书笔记《战胜拖延》,彻底拨动了我沉睡的神经质。我到底了解拖延吗?真的没办法根治吗?
拖延症
李筱懿在《情商是什么?》中,将拖延症的集中表现分为三类:
第一,凡事爱找借口,这是习惯性拖延患者的保留节目。比如:“最近我的事情太多了,不小心就忘了这件事”、“我有催客户,但是客户一直说再等等”、“现在时间不够完成这件事”……拖延的人永远能为没有做到的事找到各种借口,总能想出为自己辩解的理由。
第二,所谓的“完美主义”。看上去总是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什么事情都达不到他要求的标准,只好一拖再拖,不得已成了“拖延症”。
第三,不愿意承认自己时间观念差。他们很难在心里确定准确的完成期限,总是设立模糊时间,假如一天能够完成,他们就会想:上午做不完没关系啊,下午还可以做;如果下午没完成也没关系啊,还有晚上可以继续。一直拖到必须交付的时间,才紧赶慢赶敷衍完成。
根据以上三种表现,总结出三个爱拖延的原因:
原因之一,喜欢拖延的人,往往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约束的毅力。特别是当一件长期性任务放在自己面前时,意志力薄弱的人都很害怕,像减肥、晨跑、早起等短期见效慢,长期坚持才有效的事情,会吓跑很多常立志的人。
原因之二,不够自信,内心夸大工作难度,越像越怕;又或者盲目自信,错误预估完成工作的时间进度。
原因之三,做事不专注,容易被打岔,被无关紧要的其他事吸引注意力,主要任务却没完成。
挖掘完病症和发病原因,作者也给出了克服拖延的三个方法:
1,最先完成最重要的那件事,并且形成习惯。
最重要的事情通常最困难,不拖延的人,都有迎难而上的劲头,特别擅长分解任务,把那些看似难度很高的工作拆分开来。很多貌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只是你人为的夸大了它的难度。
2,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精确预估工作完成时间,设置合理的完成期限,严格给自己限时。
练习对时间的预判能力,可以在做一项工作之前,先预测可能花费的时间,然后按照你正常的速度去做,看看实际使用时间与预测时间之间的差距。通过预测练习,你会慢慢熟悉自己的节奏,并且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充分考虑每项任务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你所能花费的精力,精准把握自己的时间效率。并且需要给自己留出机动时间,用于应对突发状况。
3,培养立刻行动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不出发就永远不会到达,避免拖延的最好办法就是现在就做。立即行动有时候很难,尤其是在面对你不熟悉的任务时,常常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如果你觉得工作艰难,可以运用切香肠的技巧来解决。不要试图一次性吃掉整条香肠,而是把它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慢慢品尝;先把任务分成几部分,然后每部分细分成几个完成步骤,并使得每个步骤都能在短时期内完成。
其实,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很多知名人士都曾给出过类似建议,比如教育学博士比尔·科诺斯曾介绍过一个六字箴言,叫做“想清楚,快动手”。
“想清楚”就是找出你最渴望实现的目标。科诺斯说,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比如说想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减肥、健身、变得更自信,等等。但我们拖延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了,没办法一次完成。所以,第一步就是给你想要做的事情排一个优先级,想清楚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找到目标之后,把实现这个目标带来的好处写下来。同时,还要把目标具体化,比如减肥,你要写出来每周瘦一斤,这就是一个可衡量、可管理的目标了。在写完了之后,你甚至可以拍一张照片发给自己,这就是你要做出改变的证据。
“想清楚”之后是“快动手”,这一步也很重要。重点就是“快”,别想那么多,先做起来再说。目标也设置好了,从其中最简单的步骤开始。只要开始做了,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高了很多。
此外,克服拖延,你还要克服一个叫做“是的……但是……”的思维陷阱。科诺斯说,当你开始拖延的时候,你要有意识地去查看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思维。如果有,你就把“但是”后面的理由通通写下来,一条一条去看,找出背后真正的问题。
有些事情是非做不可的,拖延不是出路。要想克服拖延症,去做那些艰难而重要的工作,归根结底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