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正在超市蔬菜区挑选时,两个中年女人的吵架声传了过来。
原来一个是买菜的顾客,一个是称菜的超市工作人员。
只听到这个顾客一边走一边用方言说,“我就称一下西瓜,第一次先买了一颗,刚又想买一颗,就又让你称了一下,你斜着眼睛瞪谁呢?有你这样对待顾客的人吗?小心我告你们主管。”
站在那里的这个工作人员满脸疑惑,嘴里窃窃私语地骂了起来。
等那个顾客走远了,我听见她说:“哼,眼睛长在我头上,我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你管的着吗?”
上个周末晚上吃过晚饭,我们一家四口去逛超市。
快半年没有去过大超市了,疫情在家封控就三个月。
去了超市,姐姐妹妹都很高兴,妹妹已经忘记超市手推车怎么坐进去了,姐姐嚷嚷着要我买做三明治的食材。
她说幼儿园的三明治很好吃,给我描述了起来,抹着果酱和奶油,还有煎鸡蛋和火腿,还要加一片可以生吃的菜。
我一想,这就是生菜呀,家里没有了,推着车走到了蔬菜区。
我还看到三个外国的男人,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深邃的眼神让人不敢直视。
这两个女人的吵架打破了超市的宁静,而我自己也是颇有感慨。
首先,“顾客至上”,超市工作人员必须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对待顾客要热情,这是无可厚非。
但毕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点,老板按工作时间给她们发钱,她们的业绩并不直接和顾客产生关系,所以就不能要求她们真正对顾客的感受负责。
第二,这个顾客真的是太玻璃心了。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时时刻刻让自己满意,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内心。
我就不信这个工作人员只用眼睛瞪这一个顾客,她肯定也瞪过其他顾客。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生气。
“心外无物”,“万化根源总在心”。
根本原因在自己,如果这个顾客能这么想,也就不会发生这一幕了。
最近独到杨定一老师的一本书,叫《必要的创伤》。
这本书教我们要学会臣服,外界一切的人事物,通过我们的“心”这个用来观察的载体,成为我们自认为的好与坏,恶与善。
只要改变“心”,或者只要改变这个载体,让这个回路短路,外境的一切人事物就不会影响到我们。
正如书中所言:
要疗愈创伤,最多也只是透过肯定、接受的态度,不再造出任何对立和阻抗,让原本负面的回路彻底短路。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透过这种不费力的方法,让创伤的负面回路自然转成了正向的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