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景琪
气血是人的命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交通是经济的命脉。所以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
邢台县西部山区占全县总面积70%,东部平原只占30%,山区有四道山川:从北向南依次是宋家庄川、将军墓川、浆水川、路罗川。
所谓川就是是两面高山,中间是河流的取向,也是道路的走向。
过去有个顺口溜:“进了路罗川,七十二道湾,硬的是石头,软的是沙滩。”
1957年,当时我在县政府办公室随县委书记张玉美、县长何耀明,从马河、将军墓、浆水到路罗区检查工作。
在会上,何县长说,顺口溜可以改一下,“进了路罗川,七十二道湾。沿河垂杨柳,沙滩变良田。低坡献宝地,核桃、栗、柿园。路罗山川秀,再造花果山。”
我的家乡白岸村,就在路罗川尽西边最后两道湾。过去,我们这里山区的交通很不方便。
1958年前,山里人去市里全靠步行。当年我去邢台,去太原,也是步行去的。
我们这里离山西太原300多公里,离邢台市160华里。
那年代出远门全靠步行,一步一步走好几天。
我们这里来回拿东西一是靠人背,我们这里的工具多是柴架子,山区不宜用扁担担东西,因山高坡陡,路窄,不好担着行走。
如果东西不多,老年人用“褡裢”,就是中间开口,两头装东西,随便搭在那个肩膀上。
那时候,没有书包之类的东西,就是走亲戚装几个馒头,用面口袋,可以扛在肩上。
远路运输就靠牲口驮,农村有赶牲口的专业户,一般喂一头骡子。
让牲口驮东西往邢台,也叫运输专业户。白岸是路罗川大村,有店坊,可以专供行人和搞运输的吃住。
在清朝时,白岸还是山西太原府到河北顺德府(邢台市原名)的通衢大道。
从白岸向西经大西庄往夫子岭村方向有一条用石头铺设的大道,宽四、五米,盘旋而上。
2003年开发天河山时,我到过那里,见路边有一石碑,详细记述了清同治年间修路和运输过程的一些详情。
曾传说孔夫子当年周游列国曾路过此地,说明二千多年前这里就有这条羊肠小路。
我小时在村子经常看到山西、内蒙的骆驼运输队,下榻在村中骡马店坊。骆驼太大进不了牲口棚,就卧在大街上,高高地抬着头。
大人们为防意外,告诫孩子们不要接近骆驼,说如果骆驼恼怒了,就会往小孩身上擤鼻涕,会生疮。
因此,我们这些孩子们再不敢靠近骆驼,只好远远地看着它吃东西。
1956年,邢台县政府成立交通科,开始往山区修公路。
最初汽车可通将军墓,后来通到浆水,再后来通到路罗。十多年后才通到白岸。
从白岸往山西有二条通汽车的路,一是邢台到左权,从白岸往西,经大西庄上到山西东山,经上庄、下庄到左权县,行走大量的车也多是运煤的。
另一条路从白岸往北经朱温坪、洺水、王山铺上到山西走马槽,经松烟镇到和顺县城。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运煤大车从这条路上经过,但这条路是白岸乡各村农民自带口粮去修的。
最近几年通车的有邢汾高速,从邢台到白岸不到一个小时。
另外邢和铁路也要完工通车,这给白岸乡的交通越来越便利了。
作者简介:王景琪,男,中共党员,信都区白岸乡白岸村人。1951年参加工作,先在邢台县政府工作,后考入天津财经大学,并留校,先后担任系主任,副院长。退休后回到家乡开发天河山景区,2013年回到天津安享晚年。
注:图片与文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