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某一件事,突然让我心慌起来,不由分说的焦虑感涌上心头,我自知这事件本身很平常,也并无大碍,却实打实地影响了我。
我开始故作冷静,分析缘由,想来想去也没什么值得去想的,我想可能焦虑感不只是因为这一件事,而是这件事带来的连锁反应。
换了一个位置坐下来,打开电脑,打开课程听了起来,不行的,情绪不对,听不进去,眼前的课程变得索然无趣。
罢了,关了课程翻开读书app,打开的凡是工具干货类书籍好像都已经看不下去了。
给朋友发条微信诉诉苦,又没什么可说,也不去影响了吧。
无意间看到一本书:《生活在裂隙》,这真的巧合了,这书名似乎影射出了我的某种心情似的。犹豫片刻,想着就算是心灵鸡汤也罢,看看先解决燃眉之急吧。
或许是在书中找到了共鸣
或许是我调动了心里的抵御系统
或许是我关注了当下—“读书”这件事
在读到一百多页时,书籍的三分之一了
我的心情神奇般的开始好转
应了《当下的力量》中的一句话:“我们的痛苦无一不来自于脑中纷乱的思绪,而我们的思绪 ,或者说执念,无时无刻不在被我们的自我所控。只有当我们撇除自我控制下的思绪,全身心关注当下,才能获得充盈的安宁与平和。”
也正如作者所說:我们有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现状,我们心中总有个“常态”或者说“预期”浮在那里,一旦“常态”“预期”被打破,我们就抵抗,我们就痛,我们就不知所措。而痛苦的消散都始于对现状的全盘接受。”
这便是答案了,但如何化解呢?
行胜于言,思虑万千,不如动手干活。
专注当下的智慧。遭遇困难时,不要沉迷痛感,不要过度思虑,专注做事——日常家务、工作琐事、写作阅读等——才是缓解痛苦的有效方式。
吃饭一心吃,洗碗凝神洗。当人专注于做手上的事,不被纷乱的思绪绑架时,即是“活在当下”的禅道。
也正如我们所想的,阅读、写作作为爱好可以使我们获得内心的平和,恢复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