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基础写作教材》
(二)立意
运思的核心任务就是立意,即确立文章的写作意图。
“意”或“文意”,就是指写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主要写作意图,现代写作习惯称作主题。
人们写文章总会有个意图或主题,任何写作都必须在一定的意图制约下进行,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某种主题。
文章的主题可以大到如《红楼梦》
反映一个家族或一个社会的衰落。
如《孔乙己》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也可以小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当时作者内心的寂寞,如王维的《鹿柴》表现一种幽美的意境。
确立主题既是为文章铸造灵魂,也是为文章写作制订纲领。
古人作文讲究"以意为主”与“意在笔先”就是突出强调确立主题在写作中的意义。
"以意为主”就是指作文时要以文章主题(意图) 的的表现为核心。
南朝宋人范晔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 基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狱中与诸甥侄书》清人王夫之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 程为主。”
《姜斋诗话》)“意在笔先”是指写文章要先确立主题后再动笔写作,唐人杜牧指出:“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答庄充书》清人刘熙载也指出意在笔先的潇洒与意在笔后的尴尬,他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忙脚乱。”
(《艺概·文概》)文章主题的确立,既统摄着材料的选择,决定着结构的安排,也制约着文字语言的遣用,因此确立主题也是为文章写作制订纲领。
立意是从炼意开始的。炼意通常是指锤炼主题,事实上还应该包含提炼主题之意。
提炼是炼意的初始,锤炼则是炼意的深化。所谓提炼,就是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具体材料的性质、意义等进行认知与把握;
而这种认知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想使文章的主题能够深入反映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在反复分析、反复研究上下工夫--这就是锤炼。
作者在确立主题时,总是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提炼出相应的主题,并对其进行反复锤炼,然后才能确立下来。
因此,主题的确立是以主题的提炼、锤炼为前提的。同时,立意还伴随着选意--选择主题的活动。
选择主题与提炼主题、确立主题是密切相关的。
主题源于具体材料,而材料往往是丰富的,可提炼出的主题也是多样的,在进行具体写作时作者就必须先从多个主题意蕴中选择其一,然后加以确立。
主题的优劣决定着文章价值的高低,要确立一个好的主题,应尽量做到立意明确、正确、深刻、新颖,这就是立意的四个基本要求。
1.明确
明确,是指所写文章的主题应该清楚明白,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意图,而不至于产生歧义或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明确是与集中分不开的,主题集中才能保证其明确。
如清人刘熙载所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
《艺概·经义概》一般写作者常在一篇文章之中什么都想说,结果什么也没说清楚,这样的主题散乱而不集中,也就不明确。
2.正确
正确,是指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这种认知只有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才是正确的,不能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错认或歪曲。
主题正确,还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立场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待事物,保持先进的认识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3.深刻
深刻,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深刻的主题不是靠作者空洞的说教或人为的拔高实现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材料揭示出来的主题的深刻性应该寓于真实、典型的材料之中。
鲁迅作品中深刻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正是这样体现的。
4.新颖
新颖,是指文章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重复人人皆知的道理。
但是新颖并不等于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文章来。
新颖的主题,一是可以通过选择新鲜的现实材料来实现。
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本身就是前人所未见的,很容易“发人所未发”。
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感人的材料,不仅可以发掘新颖的主题,还可以加强文章的时代感。
二是可以通过变换立意的角度来实现。
对为人熟知的材料,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会得到新的启示。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参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