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樊登读书听了本周新书《减法》,听完感触还是很深的,最近几天都在践行“以慢为快”,正因为慢下来了,就会觉得有好多想做的事没时间去做完,其实内心还是会有掩不住的焦虑。
很早就知道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这个口号,也认同“不能把生活搞得太复杂”这个观点,但其实人的本性总是习惯于用加法解决问题,以致于每天都变得更加忙碌。
然而,做加法是本能,做减法却是智慧。这个理念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科学背景的学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也提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少欲反能多得,贪多反到落空,少并不一定是坏事,少,表面上看是匮乏,实际上是充满生机,而多,表面上很充实,但超过一个度,往往是山穷水尽之兆。
我们天生把减少当作一种损失,那怎样才能增加我们在生活中做减法的可能性?这个作者给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个方法,叫作“更深入地思考”。
第二个方法,叫作“有意识地想到减法”。
第三个方法,叫作“在改变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带宽”。(当我们在改变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带宽,意味着我们不是凭着惯性在做决策。)
我们现在需要做信息节食,因为每人每天收到的信息太多了。大家知道吗?一个人每天收到的信息差不多有十万字,有的是通过视频收到的,有的是通过文字收到的,还有公众号等等各种媒介。一天会达到十万字的阅读量,如果你用来看书,一本书一天早就看完了。但是我们拿了大量的时间在看碎片化的信息,所以做信息节食是有必要的,可以让人变得更智慧。
关于做减法,让我想到了巴菲特。
巴菲特曾经给弗林特介绍过确定优先次序的三步走策略,希望你现在就能尝试一下,以便真正理解这个信息:
首先,巴菲特让弗林特在一张纸上写下他的前25个目标。现在,你就把你的目标写下来。
接下来,他让他选出前5个。到目前为止,没什么特别的。
最后,他让弗林特把那20个他没有选中的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
在第三步,你会看到巴菲特在排定优先级上面的天才之处。
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只会专注于前5个目标,然后间歇性在其余的目标上投入精力。但巴菲特没有。
他建议弗林特:“不管怎样,这些事情都不应该引起你的注意,除非你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前5个目标。”
巴菲特的策略有几个基本事实:
20%的优先级任务会占据我们结果的80%。巴菲特最优先考虑的5个目标就是25个目标的20%。
那些我们“知道是错误的事情”所带来的干扰,并不会对我们的时间构成真正的威胁。相反,真正的威胁是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活动让我们感觉自己在努力工作,但最终并不能改变现状。
巴菲特的“三步走”方法,就是为了预防这些!
可见,为了不让自己负重前行,人生要学会做减法。人生是一个不断推倒重建,充斥删减的过程,我们在每一次取舍中,去认清事物本质与自身所需。做减法,不是失去,而是得到。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背负太多,只会让人生的旅途更加沉重。人生下半场,学会做减法,才能轻装上阵。
问题来了,今天你给自己做减法了吗?明天在取舍的过程中,又打算减掉哪些本想做其实又无需做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