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的科技公司只有两种,一种是酱香型,一种是浓香型。
茅台作为中国第一酒,一直领跑,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茅台那么贵?甚至茅台都不需要创新,却依然笑傲江湖,简直不符合市场规律。
其实,有一类刚需的产品是不需要创新的,就是有一些事情上,要遵守一个规则:No Innovation Here,就是“这里不需要创新”。
特别是涉及到口味方面的,比如盐,可口可乐,比如茅台、咖啡。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几乎是很难再改变的,甚至可以说是成瘾的。
比如最早人类对盐的需求,除开人类本身需要盐分的摄入外,对盐的口味依赖也是及其重要的原因,没有人会因为盐变贵了而不吃盐,所以自古以来,盐就是一个垄断行业。历史上我们一直听到的官盐和盐贩子,就是市场垄断、供不应求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
可口可乐曾经做过多次尝试,试图做一些变革,进行技术创新,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可乐,没出现之前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喜欢喝,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口味培养,我们已经逐渐把它当成是一种生活中很平常的饮料,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曾经,有一个同事,每天一瓶可口可乐,在加班时,甚至会买一大桶。曾经一度我们觉得他有可乐依赖,金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很不健康的。
后面我发现这样的人很多,程序员居多,每天一可乐,甚至被称为他们的欢乐水。
当然也有一些爱运动的人,也很喜欢喝,我就迷茫了,可乐到底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
除了可乐之外,现在职场人的续命良药,咖啡,也几乎是很多职场人每天一杯的两杯的成瘾性依赖。
(三)
茅台,同样,也是一种不需要创新的产品,因为大多数喝白酒的人来说,长时间喝酱香型白酒的人,会对清香型和浓香型的白酒产生排斥。
酱香型就是我们饮食中的那个重口味,一旦开启,会觉得其他酒都没味道了。
所以这是茅台作为酱香型白酒不要创新的第一点,用户习惯养成了,成了刚需了!
第二点,因为茅台酒的产量固定,无法扩展,只有在茅台镇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水源、原料以及茅台特殊的工艺几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酿制。每年固定的产量导致茅台酒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所以茅台价格一路攀升也不奇怪了。
第三点,茅台酒的贵,也与中国的白酒文化、酒桌文化有关,一瓶酒在社交饭桌上已经不是酒本身了,而是一种社交货币,一次饭局的规格有多高,就看这个饭局上的酒有多好,所以在饭桌上,茅台作为一种社交货币,也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刚需。